“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的寶貴財富。十多年來,本著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等目標,已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在海外特別是“一帶一路”關鍵節點城市安家落戶。這些標志性工程的選點和建設起點高、進度快、質量過硬,并大多將一批中國標準、中國方案融入其中。隨著這些標志性工程的完工和投入使用,做好它們安家落戶的后半篇文章,有效防范項目后續使用和維護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相關工作也應及時跟上。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從這些標志性工程竣工落地開始,它們所在的城市就獲得了“一帶一路”節點城市(BRI City)的身份。從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的各項潛能,使其真正發揮促進民心相通的作用出發,建議用好相關節點城市的身份資源,通過設立“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所在城市聯盟組織等方式,一方面進一步促使這些標志性工程扎根所在城市;另一方面充分調動相關城市的積極性,協力講好標志性工程以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故事。
“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所在城市往往是項目所在國家的主要城市,這些項目落地后“看得見、摸得著”,會對當地社會產生同心圓式影響,特別是主要火車站、港口、工業園區、文體基建項目、通信建設工程等,本身就能很好地融入相關城市發展,做好這些項目的后半篇文章有著厚實的當地民意基礎。而且,“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所在城市往往本身就希望在基建方面取得突破,將相關項目作為城市地標的愿望較為強烈。同時,相關國家在中央政府層面往往也將這些項目視為同中國友好合作的重要象征,愿意支持這些標志性工程所在城市維護好相關工程的后續發展。具體實踐過程中,可在當地社會民意基礎上,與項目所在節點城市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友好型民間社會”,提升當地各界人士的“一帶一路”認知水平,定期組織圍繞重點工程的國內外城市交流活動,鼓勵當地成立城市志愿者組織、開發相關標志性工程的周邊產品等。
“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在相關節點城市長期存在,保持項目在所在城市的良好形象、防范各類“污名化”風險,都是需要妥善處理好的問題。而做好“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的后半篇文章,最終目的就是讓已經安家落戶“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項目“持續亮化”,并能防范各類風險。這體現在亮化中國標準和保持項目良好形象兩個方面,而這都需當地社會的有力支持。
據統計,在“一帶一路”伙伴國家建設的數百個重點工程中,執行中國標準的項目占比已經超過1/3。從項目分類看,“一帶一路”海外工程中,中國標準主要用在工程設計、土建施工、機電設備安裝、裝飾裝修和產品材料設備上,尤其在電力工程、鐵路交通運輸工程、通信建設工程領域的應用比較廣泛。
按照中國標準建設的“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在項目所在城市特別是當地專業工程人士中會形成相應的口碑效應,之后當地在同類項目建設上采用中國標準的可能性也會增加,這就需要工程得到時間上的檢驗。既能按中國標準建設,又能按中國標準維護、修繕,“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就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亮化中國標準,將中國標準真正推向國際市場,從而使我們獲得更多項目資源和國際投融資等,形成“工程—外貿”良性循環。這個邏輯,實際上也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合作的題中之義。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