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密集發布關于使用閑置資金進行理財的公告。不完全統計,4月29日,涉及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公告超20條,而僅4月27日一天,相關公告則超70條。盡管如此,根據Wind統計,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理財規模處于同比大幅下滑狀態。
另外,從認購產品類型來看,結構性存款仍是認購金額最大的產品。其次,銀行理財產品也備受青睞。從數據來看,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金額同比明顯縮水,不過在總理財規模中所占比重處于上升狀態。
業內人士分析,上市公司對資金的安全性要求較高,其次是靈活性。而結構性存款和中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的穩定性都比較高,比較受企業青睞。另外,由于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調,使得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收益競爭力增強,從而提升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性價比。
理財認購總規模持續下滑 結構性存款仍穩居“C”位
從Wind來看,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類型分為存款、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逆回購、基金專戶10種。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規模仍同比為下滑狀態。具體來看,今年以來,截至4月28日,共計有472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合計2906只,認購金額1631.48億元。去年同期,則共計有984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合計6521只,認購金額4536.09億元。
就具體的認購產品類型來看,存款類產品仍是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主要類型。Wind統計,今年以來,截至4月28日,上市公司認購存款類產品合計1301.1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規模的比重為79.75%。其中,結構性存款依然是上市公司認購規模所占比重最大的產品。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共計認購結構性存款1068.93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規模的65.52%。
不過,相比較去年同期,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存款類產品規模占比有所下降。數據顯示,去年同期,上市公司對存款類產品合計認購金額為3832.36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規模的比重為84.49%。
普益標準研究員趙偉表示,去年以來,存款利率多次下調,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也普遍呈現下行趨勢,導致上市公司對存款類產品的認購規模占總理財規模的比重同比出現下滑。
“盡管如此,結構性存款仍然是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中占比最大的產品。”趙偉補充稱,這主要歸因于結構性存款相比于普通定期存款仍具有一定的收益優勢,同時其保留了存款產品低風險的本質屬性,因而能夠較好地滿足上市公司對于閑余資金的投資需求。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亦表示,上市公司對資金的安全性要求較高,其次是靈活性。而結構性存款和中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的穩定性都比較高,尤其是結構性存款,保障本金、期限偏短、收益率要遠高于同期限的普通定存利率,比較受企業青睞。
開年來銀行理財“量價雙優” 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金額占比提升
銀行理財也是除結構性存款外,較為受上市公司青睞的理財產品種類。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4月28日,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154.16億元,是除結構性存款外,認購規模最多的產品。
相較于去年同期而言,今年上市公司對銀行理財產品認購規模仍處于下滑狀態,數據顯示,去年同期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為335.72億元。不過,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所占比重明顯提升。根據統計,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所占比重為9.45%,上一年同期為7.4%。
普益標準研究員趙偉分析稱,由于經營壓力增大和再融資難度提升,為確保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今年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方面的資金投入呈現下降趨勢。
“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上市公司通過提高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比例,能夠優化資金使用效率并增加潛在的收益。”趙偉稱,盡管認購金額有所減少,但銀行理財產品在總理財規模中的占比卻在上升,這主要是由于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調,使得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收益競爭力增強,從而提升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性價比。
據了解,今年以來,理財產品收益率企穩回升,吸引了更多資金流入,促使理財公司上調募集規模,以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光大證券近期研報顯示,2024年開年以來,銀行理財“量價雙優”。3月末跨季回流后,4月份以來理財規模超季節性凈增1.9萬億。
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銀行理財起源于存款替代類產品,追求絕對收益為主。零售存款和銀行理財是零售AUM最主要組成部分,并存在一定“蹺蹺板”效應。相較存款掛牌利率持續下調后的零售定期存款利率,理財收益率比較優勢提升,居民端存款資金出現“脫媒”,推動理財規模增長。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