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榆林北部“飛地經濟”示范園內,萬畝優質高產馬鈴薯種植地正在備耕。所謂“飛地經濟”,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的區域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園區內,近4萬畝的礦區、采煤沉陷區土地經過流轉平整后,以招商引資、項目帶動等方式,引入馬鈴薯、玉米、羊子等種植養殖項目和冷鏈物流、光伏等新興產業。
萬畝馬鈴薯種植基地(陜西省榆林市供圖)
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年來,榆林市不斷加大對馬鈴薯種植產業的新型技術投入引導農民科學種植,將原有的噴灌設施全部更換為滴灌設備,實現機械化、覆膜起壟、水肥一體化管理,建成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實現畝產達5噸以上,年收入約1700萬元。
隨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營銷模式的發展,副食品加工行業的興起,馬鈴薯也被作為一種主食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糧食作物,其用途產業鏈較為廣泛,同時促進了產業之間融合程度的加深。馬鈴薯制品帶動了相關加工、運輸等產業的發展,這為產業發展的結構優化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彌補了市場的短板,促進消費,從而提升了馬鈴薯產業的附加值。結合互聯網營銷模式的創新深化拓展,馬鈴薯產業銷售階段的發展將會取得巨大的變革,打破傳統的銷售模式,引入新的營銷概念,使訂單增加,完善市場銷售渠道。從而使馬鈴薯產業標準化的生產規模得以形成,不斷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益。
俯瞰標準化羊舍(陜西省榆林市供圖)
近年來,榆林市牢牢把握打造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建設機遇,充分發揮能源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實踐光伏治沙新模式,統籌推動能源發展與生態治理相結合,切實改善沙化土地對生態環境帶來的惡劣影響,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通過在光伏板下種植苜蓿等植物,光伏板本身的遮陰效果有助于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保護了植被,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養羊’的良性循環。”園區企業負責人劉忠強介紹。
四卜樹村萬畝農業種植示范園(陜西省榆林市供圖)
“系統推進農用地規模經營、閑散地盤活利用,‘飛地’抱團發展,村民就近就業的模式建成多個產業基地”。劉忠強介紹,以四卜樹村為例,通過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采取5年免費開發周期,完成土地整理、工程實施、土壤培育等達到高標準農田國家驗收標準,村集體保底收益可達每畝每年100元,共計受惠村民438戶,帶動村民增加收入約800萬元。
目前,榆林市正在“飛地經濟”模式探索和實踐中,找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適配之徑,為實踐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