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4月,銀行理財市場出現了不小的變化,一方面理財規模還在不斷擴張;另一方面,不少理財子公司下調業績比較基準以及權益市場在4月有所回暖,都讓4月的理財市場顯得不那么平淡。
4月理財規模保持高速增長
進入4月,理財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據華西證券研究所測算,截至4月19日,理財整體規模擴張至28.97萬億元,較今年初增加2.17萬億元。華西證券研報顯示,4月首周理財存續規模快速回升,環比增加1.61萬億元,第二、三周增加有所收窄,但仍維持在千億元水平,依次為1790億元、1683億元。理財子公司的產品規模同樣實現增長,存續規模達25.11萬億元。
4月銀行理財新增規模已創近年新高。據光大證券銀行團隊觀察,增量資金投向固定收益類理財為主,主要流向日開型、最小持有期等開放式產品線。
業內人士認為,理財規模年內能否真正突破30萬億元,主要取決于存款利率水平能否長期維持在低位。理財產品相對于傳統存款在收益率和靈活性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優勢,近期增量資金也主要來源于此。
展望二季度,由于當前階段支撐理財規模增長的積極因素仍較多,分析人士普遍對理財規模預期偏樂觀。從過往情況來看,理財規模容易在二、三季度增長。這樣的季節性現象與銀行理財沖存款節奏相關。
理財子下調業績比較基準
4月,多家理財公司調整旗下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普益標準數據顯示,在今年一季度新發開放式理財產品中,國有銀行理財公司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2.87%,下跌0.19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19%,下跌0.2個百分點;城商行理財公司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25%,環比跌0.58個百分點。
例如,招銀理財公告稱,自5月24日起,調整“財招睿日開一個月滾動持有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的業績比較基準為2.0%-3.7%。民生理財公告顯示,調整“貴竹慧贏添利固收增強一年定開5號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前業績比較基準為3.7%-5.3%,調整后業績比較基準為3.2%-5.0%。建信理財公告顯示,擬調整“建信理財睿鑫固收類14個月定開式產品第2期”的業績比較基準和超額業績報酬計提規則,上述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由2.6%-4.2%調整為2.2%-4.0%。
業內人士表示,從市場變化角度來看,利率下行對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率產生了實際影響。具體來說,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過去一段時間出現了持續下行,債券類資產收益水平大幅下降,導致以債券資產為主要資產配置的理財產品難以再實現高回報收益。因此,理財公司不得不調整業績比較基準,以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在市場利率下行的趨勢下,理財公司通過降低業績比較基準,可以及時修正客戶預期,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考標準,有利于提高客戶投資體驗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權益市場回暖明顯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9日,理財公司今年以來共發行10只權益類理財產品和48只混合類含權理財產品。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4月14日,權益理財產品成立以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91%,近3月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修復明顯,達到7.89%。業內人士認為,含權類產品迎來增量,產品業績表現也出現快速修復的局面。權益市場回暖跡象明顯。
含權理財產品,顧名思義指包含權益投資的理財產品。通常情況下,這類理財產品管理人在運作過程中,會投向一定比例的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作為“打底”,同時加配一定比例的股票、股票型基金或指數型基金等權益類資產,以實現增厚收益、增加盈利彈性的目的。
多家銀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權益市場處于周期底部向上的時期,從資產配置結果看,在延續“二八”定律(即20%的博收益資產和80%的安全墊資產)的前提下,含權類產品的占比將回升。
五一專屬理財市場供需兩平淡
每到假期,理財市場都繞不過去節日理財專屬產品,但自從凈值化轉型的變化之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已不代表實際收益率,相對應的節日專屬理財產品也不再具有吸引力。銀行對于此類產品也越來越“佛性”。在剛結束的五一理財市場也不出意外,專屬產品的發行依舊寥寥。
市場新發5款五一專屬產品
普益標準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下旬至五一節前,市場共新發5款五一勞動節專屬理財產品,大部分為中長期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水平相對較高,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中樞在3.50%左右。與上一年同期五一勞動節主題理財業績比較基準上限能達4.5%相比,今年相關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中樞在下行,也與理財行業趨勢一致。
相較于五一專屬版理財產品,多家銀行和理財子公司更多傾向于宣傳本行或代銷的普通理財產品。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20家銀行和理財子公司推出假期理財攻略,推薦本行或代銷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投資性質包括固定收益類、混合類等,產品風險主要集中在R1低風險、R2中低風險型、R3進取型等。其中,R1、R2類低波產品依舊是多家銀行、理財子重推的理財產品。
有業內人士指出,五一版理財產品設計和產品定價與同期限非節假日專屬理財產品相比并無明顯差異,但節假日主題產品多為中長期產品,因此業績比較基準水平相對較高。整體上看,假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保持合理水平,并未出現明顯的假期效應。
投資者看淡節日專屬理財產品
與銀行對于發行節日專屬理財產品缺乏動力相呼應的是,投資者也對于該類產品興趣寥寥。西安市民王女士表示,以前每逢節日都會提前去咨詢一下,看看有沒有合適的產品,避免資金在節日“站崗”,但近兩年都沒太關注節日專屬理財產品。“以前節日專屬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會略高于同期在售的同類理財產品,但凈值化后,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實際收益,即使業績比較基準更高,也不意味著能拿到更高的收益率,所以意義不大。”王女士如是表示。
市民劉女士也表示,銀行理財近兩年波動較大,已經不太適合低風險投資者。五一假期,她想趁著休假,看看黃金的價格合適了再買點。“以前買金飾比較多,但是品牌溢價太高,想看看實物金條或者金幣這類溢價較低的黃金產品。”
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顯示,一季度金條及金幣消費106.323噸,同比增長26.77%。業內人士表示,金條金幣的消費上漲,與投資者在金價高企時尋求避險需求,以及實物黃金投資獲得較高的關注有關。
來源: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