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理財熱情大幅降溫。Wind數據顯示,截至發稿,今年以來A股市場僅有不足50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不到去年同期的五成,認購金額合計為1774.01億元,創下近十年同期理財金額最低紀錄。不過,近期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業績不佳、派現金額較低的情況下,卻拿出大筆資金用于證券投資或理財,引發投資者關注。
業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熱情降溫緣于多重因素,包括監管持續規范上市公司現金管理行為,理財產品收益下降,去年理財成績不佳等。對于上市公司來說,穩健的主營業務、穩健的對外投資以及合理的分紅機制,才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基石。
上市公司認購理財明顯收縮
近段時間,多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布公告稱,為提高公司自有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加投資收益,擬使用閑置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及購買理財產品。例如,5月6日,就有海利得、凌霄泵業、申科股份等多家公司發布了關于使用閑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相關公告。
不過從今年整體情況看,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大幅降溫。Wind數據顯示,截至發稿,今年以來A股市場共有483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為1774.01億元,持有理財產品個數合計為3121個。去年同期則有999家A股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達4733.59億元,持有理財產品個數合計為6792個。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購買理財產品的A股公司數量、合計認購金額和持有理財產品個數分別下降了51.65%、62.52%和54.05%。
而從近10年的數據來看,今年A股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度也是降至“冰點”。根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近10年來,購買理財產品的A股公司數量最低的年份為2015年,當年同期共有413家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為1812.82億元。這也意味著,今年以來,A股公司理財規模創下了近10年同期的新低。
從理財產品類型來看,上市公司普遍將資金“大頭”用于購買存款類產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和通知存款,還有部分資金用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逆回購和基金。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各種理財產品的金額普遍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品類是通知存款產品,同比減少90.47%,結構性存款、存款和信托產品分別同比減少64.49%、61.79%和57.44%。值得注意的是,A股公司今年以來對于逆回購產品和基金專戶產品的購買熱情不降反增,雖然購買金額不高,但同比增幅分別達111.18%和142.92%。
多重原因致理財熱情降溫
為何今年上市公司投資熱情大幅下降?在業內人士看來,其中有多方面原因。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熱情大幅降溫的原因主要是監管規范上市公司現金管理行為,推動分紅和回購的資金使用。同時,部分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下滑,導致可用于投資理財的閑置資金減少。且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上市公司需要保持充足的現金流。此外,由于存款利率的持續走低,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隨之下降,而且個別信托等理財產品風險暴露,也導致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的興趣減少。
實際上,不少上市公司去年的理財成績不佳,甚至拖累了公司業績。
例如,二六三發布的年報顯示,2023年,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539.78萬元,同比下降897.37%。該公司表示,公司有2億元信托理財逾期未予兌付,本期對該筆信托理財計提公允價值變動損失1.8億元。
4月27日,方大特鋼披露的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341.50萬元,同比下降27.95%。公司此前公告稱,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凈值變動金額為-1.2億元(未經審計),凈值變動金額(絕對值)占2023年歸母凈利潤的比例為17.37%,預計將對2024年第一季度的凈利潤產生較大影響。
“持續穩健的經營能力是對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這也意味著上市公司對外投資時應側重于追求穩健而非追求收益率。”證券律師、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表示,近年理財市場“爆雷”事件時有發生,相對而言,國債逆回購產品更加安全,而基金專戶通常是一攬子投資方案的組合,有利于平滑凈值波動,這可能是上市公司理財時更傾向于這兩類產品的內在邏輯。
多家公司投資及理財計劃遭質疑
“穩健的主營業務、穩健的對外投資以及合理的分紅機制,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基石。”王智斌說道。
據了解,今年以來,多家公司業績不佳,派現金額相對較低,卻發布了大額的證券投資及理財計劃,引發投資者熱議。
4月25日晚間,明德生物公告,公司及公司各下屬公司擬合計使用不超過40億元(含)的閑置自有資金購買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截至4月25日收盤,明德生物的總市值僅為46億元。自去年來,該公司業績大幅下滑,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7.50億元,同比下降92.8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492.59萬元,同比下降98.2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為虧損1.24億元,同比下降102.99%。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05.21萬元,同比下降57.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為虧損1597.06萬元,同比下降133.22%。
面對明德生物這一舉動,有投資者在東方財富網股吧提問該公司董秘:“公司市值也才40來億,有那么多錢拿去理財,就沒考慮過拿來回購公司股票嗎?”
4月25日,我愛我家發布公告稱,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擬繼續使用自有閑置資金進行證券及理財產品投資,投資總額度為不超過33億元,證券及理財產品投資方向及具體額度方面,其中20億元投資額度進行委托理財和證券投資,13億元投資額度用于購買單筆投資期限不超過一年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及其它風險可控類理財產品。
業績層面,2023年,我愛我家實現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8.48億元,同比下降173.91%;2024年一季度,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37.87萬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5477.31萬元,同比降幅分別為50.97%和222.98%。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愛我家的貨幣資金為33.09億元,長短期借款合計為22.36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96.13億元。
此外,浙江永強自去年業績大幅下滑,推出每股派息僅為1分錢的現金分紅方案。但該公司近日公告擬分別使用不超過5億元和不超過10億元自有資金進行投資、理財業務和證券投資。
田利輝表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一種財務管理手段,能夠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增加現金資產收益,但需要在確保資金安全和流動性的前提下進行。然而,市場環境和產品風險的變化需要上市公司保持審慎,及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投資策略。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