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5月12日報道,歐盟國際伙伴事務委員尤塔·烏爾皮萊寧(Jutta Urpilainen)稱,中國在向全球南方國家提供基礎設施投資上表現得更加靈活,而歐盟的融資往往附帶冗雜的環境和社會條件,這使得歐盟的“全球門戶”計劃難以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緣政治競爭的時代。我們正面臨敘事之爭,但越來越多也是‘要約之爭’(a battle of offers)。”報道稱,烏爾皮萊寧指的是中國迅速為“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提供融資并快速完成項目的承諾。
“中國一直很懂戰略(strategic)。”烏爾皮萊寧對《金融時報》說,“例如,如果你去非洲旅行,就能看到與中國合作的實際成果......無論是足球場、鐵路、港口,還是公路。”
她承認,歐盟“的確可能不是最快的合作伙伴”,許多與歐盟有合作的國家也樂見來自中國的投資,但她堅稱歐盟是更好的長期合作伙伴。她宣稱,中國公司經常同時建設并資助同一個海外項目,這造成了伙伴國對中國的“巨大依賴”。
烏爾皮萊寧進一步聲稱,歐盟尋求的是幫助伙伴國提升價值鏈。“我們的目標是加強(歐盟)合作伙伴的應變能力、自立能力和獨立性,這也符合我們自己的利益。”
不過,盡管烏爾皮萊寧說自己有信心在2027年以前實現通過“全球門戶”提供3000億歐元投資的目標,但她同時表示,歐盟新出臺的環境規則加大了向發展中國家向歐盟出口可可、鋼鐵等產品的難度,疏遠了合作伙伴。
烏爾皮萊寧 圖片來源:芬蘭通訊社(STT)
報道說,其中包括一項森林砍伐法,該法迫使咖啡、棕櫚油和橡膠等六種商品的出口商證明這些商品不是在最近被砍伐的土地上生產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政府抱怨,這些規定過于繁瑣、認證程度過于復雜,還要求小型農戶對其作物進行地理定位,有可能讓這成千上萬人的生計毀于一旦。
歐盟農業委員雅努什·沃伊切霍夫斯基(Janusz Wojciechowski)和歐盟20個成員國的農業部長也要求暫停實施這項適用于歐盟的法律。目前,歐盟已暫時放寬了該法律的要求,以回應擔憂,但烏爾皮萊寧表示,她更希望推遲該法律的實施,“我認為重要的是進行對話,然后幫助我們的合作伙伴滿足條件”。
據報道,烏爾皮萊寧還在訪問中回避了有關歐盟將各國打擊移民的行動作為提供發展資金的條件,以及與突尼斯、埃及簽署合作協議的批評。對許多難民而言,突尼斯和埃及是穿越地中海前往歐洲的“中轉站”。她回應說:“是否有阻止移民的目標?沒有。”
歐盟在2021年提出了“全球門戶”計劃,預計將在2027年前投入3000億歐元,協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雖然歐盟避免直接提及中國,但法新社等外媒指出,這項計劃顯然是想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然而,此前有媒體評價,盡管歐盟大肆宣傳這項計劃,但其在具體項目的落實上卻缺乏進展。
對于歐盟提出的“全球門戶”計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此前回應表示,中方歡迎一切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促進共同發展的倡議。我們同時認為,不同相關倡議之間不應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的關系,而應提倡兼容并蓄、溝通協調,形成合力。
汪文斌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廉潔、綠色理念,致力于實現可持續、惠民生高標準目標,重在為世界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為國際經濟合作開拓新空間。過去8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從倡議到行動,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為有關國家人民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扶持,受到各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未來,中方將繼續同各方共建“一帶一路”、加強相互合作,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穩步推進各領域合作,為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促進全球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中歐雙方在互聯互通大方向上有著諸多共識,完全可以形成互補,共同促進各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汪文斌說。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