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農銀理財、民生理財、華夏理財等理財公司密集調降旗下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幅度從5個基點至100個基點不等。多家理財公司出于對收益降低可能導致客戶流失的擔憂,在調降業績比較基準的同時,推出了降低管理費的舉措,個別公司甚至將費率直接調降為0。
底層資產收益率下行是當前金融市場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對于理財公司而言,在市場利率下行、降息預期仍在以及“資產荒”的市場環境下,傳統的理財產品很難再維持較高的收益率。這種情況下,如何吸引并留住更多客戶,成為擺在理財公司面前的難題。
作為一種營銷手段,理財公司通過費率優惠向客戶讓利,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攬客作用。不過,降費率一旦演變成費率“價格戰”,會壓縮企業的正常利潤空間,影響企業以及行業的長遠發展。降費率只能暫時緩解問題,并非長久之計。畢竟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更關心的還是產品的收益率,如果收益率不能達到預期,再優惠的費率也難以留住客戶。
如何才能吸引客戶長期持有并且持續投資理財產品?及時捕捉市場行情、提升產品收益率是關鍵。理財公司應持續加強對市場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把握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動向,及時調整投資策略。還應深入了解各類底層資產的收益情況和風險特征,提高投資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通過科學的資產配置降低投資風險并提升產品收益。
除了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收益率外,理財公司還應更多關注客戶的投資體驗和服務需求。通過與客戶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期望,從而更好地調整和優化產品策略。同時,還可以通過定期發布市場報告、投資策略分析等方式,幫助客戶增強投資意識和風險意識。這不僅有助于留住現有客戶,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潛在客戶。
此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金融市場的不斷創新,理財公司也應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和增長點。比如,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推出更具創新性和競爭力的理財產品,以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借助互聯網、移動應用等渠道,不斷拓寬產品銷售和服務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理財公司在追求收益率的同時,必須堅守合規底線和風險防線,不能忽視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才是贏得投資者信任和市場認可的長久之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