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歷經歲月沉淀,起落之間口齒生香,留住了時光的寧靜。近日,一場春雨過后的商南縣茶海公園,宛如仙境。“采茶要起早,帶著露水茶葉更嬌嫩,采茶的標準是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動作嫻熟的茶農,一天能采3斤以上,一斤鮮葉120元。”正在采茶的項大姐說。
好茶“價值”在于這一方好山好水
商南縣平均海拔678米,也是中國西部最北端的茶區,每年清明節前后,是采茶最好時節,此時的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這里擁有獨特的自然條件,高海拔、低緯度、晝夜溫差大,氣候溫和濕潤,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獨特氣候為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加上土地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使得商南茶葉備受市場青睞。
商南縣茶海公園 劉濤 攝
“今年入春以來,商南縣的雨水比較充足,氣溫回升比較均勻,沒有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芽頭都非常肥壯,目前全縣茶葉整體長勢都非常好。”據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總經理劉保柱介紹,“公司今年計劃生產綠茶30噸左右,名優綠茶15噸,紅茶15噸左右,今年可能也是我們公司歷年來產量最高的一年。”
說起商南茶,陜西省茶葉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劉保柱總結出了兩個最大的特點:“第一個就是安全有機,沒有病蟲害,不使用農藥,所以就不存在農殘,另外,我們遠離工業區,再加上商南又是南水北調的主要水源涵養地,所以生態門檻很高,沒有重金屬污染。第二個是內在品質好,高緯度、高海拔、晝夜溫差大,茶葉里邊留下來的有效成分就高,所以我們的茶葉就比其他地方的要耐泡,香氣會更濃,味道會更醇。”
“我們的茶葉每年參加國家級、省級各種展銷活動10多場次,在西藏、新疆參展時,當地人都對我們的綠茶贊不絕口!”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副經理陳洪濤介紹。
茶農采摘茶葉 張明悅 攝
商南縣著力推進落實“出陜西、走絲路”的營銷策略,構建高中低結構合理的產品市場配給,建立茶產品安全追溯體系,提升質量管控力度,保護好生態和優質的產品形象,形成合作共贏、合理競爭的現代營銷觀念。推進“百店千點”計劃和“茶+互聯網”行動,整合蘇陜協作、高校結對等幫扶力量,建設實體店、連鎖店、專賣店,拓寬消費扶貧、直播帶貨等銷售渠道,在西安等地累計建設茶葉專營店30余個,開設網上旗艦店40余個,建立直播流量窗口300余個,形成立體多元化市場營銷體系,提高商南茶市場占有率。
近年來,商南按照規模、品質、品牌“三提升”,旅游、康養、加工“三延伸”的發展思路,科學制定茶產業發展規劃,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商南縣打造“生態茶城”實施方案》等指導意見,全力打造“生態茶城”,在優化區域布局、做大茶產業、做優茶品質、做強茶品牌、做美茶融合、做好茶配套等方面著重發力,推動全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商南縣培育省市級茶葉龍頭企業8家,發展茶葉大戶6200家,建成清潔化加工廠200余個,基本實現茶葉清潔化、機械化、智能化生產,推動茶產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升級,實現一“葉”到一“業”。通過流轉土地收“租金”、務工掙“薪金”、入股分“紅金”、創業賺“資金”、兌補得“現金”,實現“一地五金”穩定增收目標,帶動全縣8900戶2.4萬余群眾,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茶產業真正成為群眾的富民產業。
恰逢春日,一片茶園,一面春光
近日,步入鎮安縣達仁鎮象園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山明水秀、桃花盛開的春色美景,勤勞的茶鄉或忙碌地打掃庭院,或在田地里辛勤勞作,處處都洋溢著勃勃生機。
鎮安縣達仁鎮象園村茶園基地 劉濤 攝
在鎮安縣香郁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茶園基地內,負責人但堂武正彎著身子采摘茶葉,他笑著說:“現在正是春茶采摘旺期,白天采茶、晚上制茶,茶農幾乎是連軸轉,但每天都有幾千塊錢入賬,人累心一點都不累。”
據鎮安縣達仁鎮象園村茶農方英琦介紹:“我們家有45畝茶園,去年毛收入22萬余元,今年的茶葉長勢比去年好一點,預計今年收入比去年要高。”
“達仁鎮坐擁‘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環境和‘高山云霧出好茶’的獨特地形,所產茶葉具有湯香茶靚、栗香味濃、久耐沖泡等特征。”據鎮安縣達仁鎮黨委書記馬澤博介紹,近年來,達仁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在擴規模、提品質、育龍頭、樹品牌上下功夫,全鎮已建成茶園7.1萬畝,年產干茶280噸,產值超1.5億元,茶產業已成為全鎮覆蓋面最廣、帶動力最強、受益面最大的富民產業。據
馬澤博介紹,達仁鎮和象園村已經分別被命名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示范村,象園茶被評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象園霧芽”榮獲國家五星名茶,以茶產業為主的達仁鎮于2023年成功獲批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近年來,鎮安縣緊扣全省千億茶產業鏈建設要求,錨定“一廳四地”發展定位,建設十萬畝高質量全產業鏈茶葉產業帶,將茶葉作為全縣“五朵金花”特色優勢產業之首,讓茶產業鏈條越拉越長,產生的綜合效益越來越好。
“截至目前,鎮安縣已建成達仁、柴坪、木王、月河、青銅關5個鎮13個村茶葉基地,茶園總面積11.75萬畝,年產茶葉1280噸,年產值2.8億元,茶葉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黃金葉’。”鎮安縣特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寇正平說道。
據了解,近幾年整個商洛大地,產業興、茶農富,全市茶園面積已達60多萬畝,覆蓋商南、鎮安、山陽、丹鳳、柞水和商州等地,年產值達20多億元。茶產業已成為商洛產茶縣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和茶農增收的致富產業,使“綠水青山”真正的變成了“金山銀山”。
商洛市供銷社主任魏曉風表示,隨著商洛茶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今年的重點工作一方面是服務茶企茶農加強科管,提高單位茶田產量,同時在茶葉加工上引進新的工藝、新的設備,提高商洛茶的品相品質,努力把商洛茶打造成陜西名茶。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市茶葉協會換屆,開展線上線下同步推介,在打響商洛“秦嶺泉茗”區域公用品牌上下功夫,在提升商洛茶葉影響力上尋求新突破,唱響商洛茶品牌的名片,真正讓商洛的茶產業成為商洛產茶縣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和茶農增收的致富產業。來源:學習強國商洛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