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至70歲的人身體很好,有求職和工作的需要,要支持這一部分人再就業的需求。”5月19日,有專家建議順應長壽時代,破除勞動力市場的年齡歧視,支持老年人再就業,引發網友質疑:“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一邊是讓老年人繼續干”“先解決35歲以上60歲以下人的工作吧”。
在鼓勵低齡老人再就業議題上,批評“老年人和年輕人搶蛋糕”的聲音存在已久。果真如此嗎?
國內外多項研究通過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考察了高年齡段人口就業對年輕人就業的影響,得到了一致的結論,“高年齡段人口就業對青年和壯年人就業有顯著正向影響,并且對青年工人工資水平同樣有顯著正向影響”。當前,低齡健康老人再就業的崗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醫生、教師等技術、經驗積累型崗位;一種是護工、保潔、安保等“不要求經驗”的低收入工作。前者年輕人做不了,低齡老人再就業非但不會“擠占”年輕人就業機會,技術、經驗的傳授還有助于用人單位發展、增強年輕人職業能力;后者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老年人的加入能夠緩解部分崗位的人手不足。
研究和現實表明,至少目前來看,低齡老人再就業不會沖擊年輕人的就業機會。究其本質,低齡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的勞動力異質性越明顯,越難以相互替代,此消彼長的可能性越低。
相關話題之所以屢屢觸動年輕人的神經,在于激起了年輕人對失業的焦慮和恐懼。典型如“35歲太老,65歲太年輕”的戲謔,二者看似矛盾,實則“35歲門檻”是大眾勞動力市場中部分用人單位基于“年齡—能力相稱度”的一種甄選機制,當下受到越來越多反思與改進,其背后的核心訴求為不要將勞動者當作發展的“干電池”,而讓有意愿的低齡健康老人能夠再就業,本質上也是把人當人、尊重勞動者的表現,內核并不矛盾。
有數據顯示,城鎮和農村60歲至64歲的老年人就業比例分別為18.83%和46.11%,當下農村老年人的就業水平遠遠高于城鎮,尊重老年人參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與權利,不僅能幫助其參與社會、獲得成就感和被社會需要的滿足感,對部分人而言,更是應對生活壓力所必須。
將視線放長遠,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重度老齡化疊加人口負增長,勞動力供給減少,在此大背景下,讓有意愿的低齡健康老人能夠再就業,以彌補人力資源市場上的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是大勢所趨。
實際上,對于大多數沒有專業特長的低齡老人來說,再就業并不容易。按照相關規定,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不能再次參加社會保險,用人單位無法為退休人員辦理養老、工傷、失業等參保待遇,不能按照勞動年齡內職工建立勞動關系,雇傭老人風險高,部分用人單位不愿招用老年人。完善老年人就業相關法律法規,保障老年人平等就業權益,是做好新時代老齡工作、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