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銀行理財規模大幅回升,單月增加超2萬億元,創下2023年以來新高。與此同時,數據顯示,4月人民幣存款大幅減少近4萬億元。業內分析認為,銀行理財規模止跌回升背后,一是近期理財產品整體獲得穩定較好的收益,同時隨著銀行存款降息的影響逐漸顯露,理財性價比進一步提高,不少資金轉向性價比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
存款“搬家”,理財產品承接回流資金
從規模上看,銀行理財產品正在止跌持續回升。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截至4月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8.6萬億元,環比增加25108.1067億元,增量超2萬億元,規模創2023年以來新高。
從產品類別看,固定收益類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主要承接了存款的回流資金。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上述兩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分別為19.3萬億元和8.6萬億元,環比上月末分別增加1.59萬億元、0.91萬億元。
華西證券研報顯示,5月以來銀行理財延續前一月的擴容態勢,5月5日至5月12日理財規模環比增1757億元至29.42萬億元,不斷創年內新高。
據央行近期公布的數據,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7.32萬億元,對比央行一季度數據來看,4月單月人民幣存款減少3.92億元。其中,住戶存款縮減了1.8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縮減了1.87萬億元。從存款減少的因素來看,業內人士指出,當下監管正加強治理資金空轉,引導存貸款“擠水分”。與此同時,一部分“錢流”涌向正在升溫的理財市場。
凈值整體修復,理財產品吸引力提升
中信證券認為,銀行理財規模止跌回升背后,首先是持續突出的理財收益吸引投資者,其次是存款降息的影響逐漸顯現,最后是手工補息被限制后,不少資金涌入理財。
具體而言,自去年以來,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近期又有多家銀行相繼下架智能通知存款,并暫停新發大額存單產品。與此同時,今年4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開啟嚴查“手工補息”,要求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的補息。基于此,兼具流動性和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性價比進一步提高,吸引了大量資金。
業內分析認為,4月銀行產品理財規模大幅上升不僅與銀行存款利率下調、壓降高成本負債有關,理財市場本身的表現也是重要因素。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4月以來銀行理財規模增長明顯,主要是因為存款利率下降,理財凈值整體修復,加上權益市場波動,均提升了理財產品吸引力。
金融機構也在積極創新產品和營銷,提高投資者配置意愿。截至4月底,全市場存續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達到4.08%,近3個月、近6個月、近1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別為4.39%、4.52%、3.96%。
對于今年理財產品規模的趨勢,招商證券研究團隊預計,由于存款利率下調且保持低位,理財產品規模有望保持穩健增長,2024年末或超過30萬億元。
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