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日利亞卡諾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同尼日利亞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議組織合作開展治沙項目。圖為當地工作人員在項目上管理維護。
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與哈薩克斯坦塞富林農業技術大學等機構展開合作,建成23公頃的綠化示范區。圖為阿斯塔納一處苗圃(無人機照片)。
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真納大學的中國—巴基斯坦小麥分子育種國際聯合實驗室,將中國的新技術引入巴基斯坦,同時不斷推進人才的交流和培養。圖為大學生在該聯合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準備。
2023年8月,在泰國曼谷舉辦的泰國國家科學技術展上,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領銜的30余家中國企業和機構參展。圖為參觀者在中國館體驗虛擬交互系統。
位于肯尼亞喬莫·肯雅塔農業技術大學內的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外景。
科技創新是人類共同應對風險挑戰、促進和平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前所未有,科學研究的復雜性、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國際合作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必選項”。中國加快科技創新,不僅為本國發展提供持久動力,還通過建設海外科教合作中心,與有關國家共同開展重大科研項目,合作解決實際問題,攜手應對全球挑戰。
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提升周邊地區地球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
走進巴基斯坦伊斯蘭堡真納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巴中心”),只見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多幅巴基斯坦專題圖,各類地理信息數據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區域和深淺變化。
“地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我們的共同家園,其最重要的使命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敝袊茖W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前院長卡西姆·簡表示,地球科學研究看似遙遠,其實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氨热纾ㄟ^對冰川、積雪、水文、降雨等數據的分析,中巴中心能夠為巴基斯坦水利部門調控水壩水位、開放泄洪渠、疏散泄洪區等決策提供科學支撐?!笨ㄎ髂贰ず喺f。
中巴中心籌建于2019年,2023年10月正式掛牌成立,主要針對中巴經濟走廊沿線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聯合兩國科研機構和高校開展系統性的地球科學研究與科教合作。自籌建以來,中巴中心開展多項實質性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推動多項研究成果在巴基斯坦應用,為保障和改善巴基斯坦民生作出貢獻。
2022年,巴基斯坦遭遇特大洪澇災害,中巴兩國科學家團隊密切協作,結合衛星遙感數據和地面調查數據,對洪澇地區進行持續監測和研判,向巴基斯坦氣候變化部、國家災害管理局提交了多份評估報告,為搶險救災決策和災后重建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掛牌成立后,中巴中心還舉辦地球科學研究培訓班10期,培訓巴基斯坦學員超過1000名,課程內容包括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等應用型技能,并累計選派20多名留學生赴中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中巴中心在為巴中科學家和學生提供交流平臺、促進科技進步、共同應對自然災害風險的同時,還將提升周邊地區地球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笨ㄎ髂贰ず啽硎?,面對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各國只有協同合作,才能有效地應對挑戰,為人類創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環境,期待中巴中心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落地,在防災減災、水資源管理等重要領域造福兩國人民。
中—非聯合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有力促進了非洲多項事業發展”
肯尼亞喬莫·肯雅塔農業技術大學位于該國首都內羅畢市郊,進入校園后循著路牌向前,不一會兒就看到幾座紅瓦屋頂小樓,這里就是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非中心”)。
中非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中國在境外建設的第一個綜合性科教機構,也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境外科教機構之一。中非中心匯聚來自中國和非洲16個國家科研和教學機構的力量,圍繞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水資源及生態環境監測、高產優質農作物品種栽培示范等展開合作,形成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合作網絡。
“中非中心近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促進了非洲多項事業發展?!敝蟹侵行姆欠街魅瘟_伯特·吉圖魯介紹,成立以來,中非中心科研人員合作發表科研論文600余篇,舉辦國際培訓班和專業技術培訓會30余次,培養了來自14個非洲國家的300多名學生。除肯尼亞總部外,中非中心還在埃塞俄比亞、毛里塔尼亞、馬達加斯加和盧旺達設立了區域辦公室,在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津巴布韋等國設立聯合實驗室。
在中非中心實驗室里,博士后凱文·巴布正在對剛收集的水和土壤樣品進行成分分析。“基于分析結果,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掌握當地水質情況,進而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以確保當地居民獲得干凈、安全的飲用水?!卑筒急硎荆_展的課題研究是對肯尼亞水環境與水質開展系統監測,“這將有助于避免霍亂、痢疾等介水傳播疾病的發生,守護當地民眾特別是兒童的生命健康”。
巴布于2015年通過中非中心選拔,前往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學習,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兩年前又回到肯尼亞成為中非中心的博士后?!拔以谥袊鴮W到了許多專業知識,接受了專業的學術訓練,希望能繼續在中非中心從事科學研究,培養更多非洲本土科研人才。”巴布說。
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
“兩國科技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的鮮明例證”
坐落于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附近的創新創業聚集區內的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以下簡稱“曼谷中心”),于2017年正式建立,是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大部署之一,也是中國科學院首個面向東盟地區,以推動國內外雙向科技創新、技術轉移轉化為目的的境外機構與重要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平臺。多年來,一批批科技工作者、科創企業借助曼谷中心這一平臺深化交流合作,帶動了中泰兩國在微生物技術、軌道交通運輸、等離子技術等方面的合作。
在曼谷中心二樓的會議室里,見到了泰國暹羅水泥集團項目團隊,他們正在曼谷中心幫助下與其他幾家中泰企業合作,共同開展泰國首個5G+自動駕駛智慧綠色礦山項目?!绊椖烤C合應用了5G、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新能源動力電池等前沿技術,由中方合作伙伴研發的平行礦山操作系統,預計將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該項目團隊相關負責人克里昂克萊表示,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推動泰國沙拉武里府的水泥礦區實現無人化、自動化生產,助力建成綠色、智能、高效、安全的新型礦山。
成立7年來,曼谷中心累計促成國際技術合作項目與企業商務合作項目70余項,在泰創造直接投資總值達18億元人民幣,拉動整體經濟效益30億元人民幣,服務區域、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良好效果。
2023年,在曼谷中心引薦下,泰國金池工業園與入駐曼谷中心的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實現了工業園區工業用水實時在線監測?!爸蟹胶献骰锇樽灾餮邪l的自動化實驗室、在線監測和智能采樣終端等設備及工業園智慧化管控平臺,為園區的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工業用水供水等各環節提供了重要支持?!惫I園總經理羅鐵英說,這些新技術不僅保障了園區水質安全,也為園區企業節能增效等提供了保障。
“我們希望通過與曼谷中心、中國科創企業合作,引入更多實用新技術,建成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工業園?!绷_鐵英表示,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泰國提出的“生物—循環—綠色”發展模式都十分重視可持續發展,“雙方通過曼谷中心的合作是兩國科技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的鮮明例證?!?/p>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