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上市公司分紅,近期出現了可喜變化。多家上市公司就2023年利潤分配方案公開向中小股東征求意見,表示要增強公司分紅透明度,保護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利益。
一直以來,上市公司分紅大多由公司大股東或管理層說了算,中小投資者往往只能被動接受。此次就利潤分配征求中小股東意見,實屬少見。這既是上市公司分紅積極性提升的表現,更是回報投資者意識增強的直接反映,值得肯定和推廣。
也有人說,A股市場的問題在于“鐵公雞”多、分紅有待提高,上市公司只要愿意分紅就是好的,是否征求中小投資者意見的意義不大。實則不然。上市公司分紅涉及利益群體廣泛,受其發展階段、長期財務規劃等多種因素影響,分多少、什么時候分、按什么節奏分等均大有講究,并非只是簡單的多多益善。能不能平衡好各方利益,有沒有充分尊重中小投資者意愿,是衡量分紅質效的一把標尺。
從過往經驗看,并不是只要分紅就能贏得投資者叫好。表面上,分紅尤其是現金分紅相當于普降“紅包雨”,大中小股東人人有份,但實際受益群體并不均衡。相較于中小股東,大股東持股成本更低,且持股數量巨大,在現金分紅中占據優勢。有的上市公司動輒分紅上百億元,看似慷慨大方,其實蛋糕的大部分都被少數大股東切走,中小股東只分得一小杯羹。加之部分投資者持股時間短,分紅還要繳納紅利稅,回報更是打了折扣,因而對于某些企業的分紅并不買賬。
部分上市公司分紅決策不透明,缺乏科學合理性,也讓投資者心生不滿。比如,有的上市公司多年不分紅,卻在某個年度將歷年滾存的未分配利潤一次性分光,中小股東得到多少實惠不說,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令人擔憂;還有的公司明明業績巨虧卻大手筆派現,在普通投資者缺乏話語權的背景下,難免讓人生疑,如此分紅究竟是為了回報投資者,還是變著法子給大股東發“紅包”?
分紅制度旨在有效增強投資者回報、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如果不能提升大多數中小股東的獲得感,“一廂情愿”式分紅,顯然違背了制度設計的初衷,既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投資者利益,也不利于公司長遠發展。因而,廣泛聽取中小股東意見,兼顧各方利益,尋求最大公約數,不失為高質量分紅的辦法。
監管部門一直倡導上市公司真誠回報投資者,在分紅問題上充分尊重中小股東的意愿。去年12月份,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3號——上市公司現金分紅(2023年修訂)》提出,對現金分紅具體方案進行審議前,上市公司應當通過多種渠道主動與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進行溝通和交流,充分聽取中小股東的意見和訴求。此次多家上市公司就利潤分配方案公開向中小股東征求意見,正是回應監管部門要求,是更好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一次有益嘗試。
當然,征求意見不能只是裝裝樣子,給了中小股東發聲的“話筒”,還要讓中小股東說話管用。對于其提出的合情合理、條件具備、可以辦成的意見和建議,理應充分重視并及時采納,確保投資者話語權真正落地,能夠實實在在分享到上市公司成長紅利,進而穩定預期、提振信心,更好活躍資本市場。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