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補息被規范整治后,今年4月,人民幣存款數額減少。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截至4月30日,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8.42萬億元,環比增加2.34萬億元。此外,自去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反超銀行理財以來,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再創新高,達28.81萬億元。
投資者更青睞哪一類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表現如何?未來收益率走勢是漲還是跌?
針對這些市場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近日采訪了普益標準研究員劉思佳、研究員董丹濃,請他們對近期存款、理財以及基金市場表現予以解讀和分析。
Q:
據普益標準觀察,投資者更青睞哪一類理財產品?
A:從存款轉到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普遍風險偏好較低,對收益較穩健的理財產品較為青睞。從理財市場存續規模變動情況來看,具有較低風險的貨幣市場基金、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和部分具有較低風險的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4月存續規模均環比有所上升。
當下,手工補息的規范整治疊加銀行存款利率的持續下移,部分理財產品的相對收益競爭力有所凸顯,而上述理財產品從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上均相對較穩健,側重配置較低風險資產,與部分存款客戶的風險偏好相對較為匹配。除此以外,貨幣市場基金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具有較強的流動性管理屬性,對于“手工補息”整治影響或較大的企業活期存款來說,具有一定的收益優勢。
Q:
近期理財產品的收益表現如何?受青睞類型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又是如何?未來理財產品收益率將呈現哪些趨勢?
A:今年以來,隨債市走牛,部分以債券投資為主的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表現有所回暖,4月債市震蕩趨勢有所加劇但整體依然保持上漲,4月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月均收益為正,且環比略有上行。
而貨幣市場基金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4月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均呈環比下降趨勢,或與4月市場資金面整體較為寬裕,疊加市場利率中樞下移有關,其中,4月貨幣市場基金整體近7日年化收益率多在1.80%-1.85%之間,而現金管理類產品平均近七日年化收益率在2.10%左右,相較貨幣市場基金整體而言依然具備一定收益優勢。
目前,理財市場“資產荒”壓力不減,高收益資產稀缺性給理財產品帶來不小的收益壓力,已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下調了新發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此外,部分債券收益率目前已處相對低位,后期新發理財產品所配置資產的資本利得獲取難度有所增大,疊加市場利率中樞下行的大背景,后市理財產品收益率或有下行。
Q:
從存款轉到理財產品,投資者需要注意什么?
A:從存款轉到理財產品時,投資者應注意,理財產品具有風險自擔的屬性,與存款不同,目前理財產品已進入凈值化時代,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在獲取收益的同時也存在一定損失本金的風險,且嚴格執行風險分級制度管理,投資者需要通過風險測評,適當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理財產品進行投資。
其次,在流動性管理上,理財產品有其特定的申贖機制,針對不同機構的不同產品,投資者需要在產品說明書對其申述機制等基本信息進行確認。
除此以外,投資者還需注意,理財產品存在收益浮動,其中展示的過往業績和業績比較基準僅作為計算業績報酬的依據,且近期多款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有所下調,投資者應合理修正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加強對投資理財知識的汲取和對金融市場的關注,以減少情緒化交易決策。
Q:
對于居民理財而言,除存款、理財產品比較受到歡迎之外,一些投資者將目光投向更具有收益優勢且需承擔相應風險的基金理財產品,那么,對于基金理財,投資者要注意什么呢?
A:
相較于傳統的存款,基金理財具有高收益、高流動性和風險分散等優勢,可以作為一種較為靈活多樣的理財方式,與傳統存款形成互補。但是,基金更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投資風險更高。除此之外,管理人投資能力、銷售機構的銷售行為、以及投資者主觀行為等因素也共同造成了公募基金行業“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情況。
因此,對于居民理財而言,首先應做到理性投資,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應該充分了解產品的收益、期限、風險等情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進行選擇;其次要建立分散投資意識,分散投資是降低風險的重要方式,居民可以通過組合多種不同類型的資產,來實現風險的分散;最后,投資者還應及時關注市場變化、監管政策的動向,做好投資計劃的調整和優化。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