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具體實踐中,要辯證全面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走出認識誤區。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放棄傳統產業
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在信息化智能化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因科技創新提質增效、高端產業勃興融合而呈現的生產力新質態。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并不意味著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依然是現階段我國制造業的基本盤,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升級,而這種變革和升級不僅僅局限于新興產業,以傳統產業為代表的傳統生產力尤其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轉型升級。換言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等于只是發展未來產業或顛覆性產業,也不局限于全新行業和高科技行業,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后也可以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煥發新的活力,同樣可以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只抓科技創新
新質生產力的突出特點是創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研發更多的“根技術”,攻克更多的“卡脖子”難題。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浪潮,必須以科技創新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但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僅只有科技創新,還包括產業創新、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與組織創新,不僅僅體現為科技創新成果為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更重要的是技術革命性突破以及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相結合,尤其是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體現為整個產業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系統更新,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網約車為例,網約車實際上是被稱為“車路云”一體化的車聯網系統,是一種全新的智慧交通模式,通過這個系統以及系統顯示的車輛行駛數據和貨物需求數據,進行合理的路線規劃和貨物分配,減少空載率,提高運輸效益。這個系統不只是汽車產業的技術更新,而且包括政府及行業監管機構,包括芯片模組、設備軟件、云服務、通信、高精定位地圖、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供應商以及出行服務商、網聯車輛提供商等多方主體、產業。
此外,發展新質生產力還體現為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的勞動情懷之新、核心素養之新、職業精神之新。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超越了一般的科技創新,更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的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打造優質新勞動者隊伍、用好新型生產工具、塑造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上下功夫。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各種生產要素獨立創新發展
新質生產力呈現的是生產要素的全新質態,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使原有的生產要素自身不斷優化,還會產生新的生產要素。如勞動工具的創新產生了人工智能等新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創新產生了可無限循環利用的信息和數據資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勞動對象,勞動者和人力資本的創新培養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科技創新使我國部分領域實現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如5G、量子通信、光伏、高鐵技術和新能源汽車制造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而以數據要素、通用大模型、高性能計算等為代表的顛覆性生產要素的創新則重塑了制造業生產方式和產業體系。
由此可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體現為生產要素的獨立創新發展,還體現為生產要素結合方式的創新發展,如上述各種要素的優化組合,可以將智能化裝備升級為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數據驅動制造將成為制造業新模式。此外,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求生產要素實現優化組合,還要求系統運作,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體制機制。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