搟面皮加工車間里,流水線一派繁忙。
搟面皮加工車間里,流水線一派繁忙。
5月20日晚間,家在寶雞的“北漂”青年夏婧源看完在京演出的話劇《面皮》,還沒走出國家大劇院,就在網上下單了一箱速食搟面皮。“演員們都說寶雞家鄉話,還有吃搟面皮的情節,看得我可想家了!”夏婧源被勾起思鄉情,還被勾出“饞蟲”。
搟面皮香辣辣、酸溜溜、彈勁勁,是寶雞人“刻在基因”的名吃,如熱干面之于武漢人、螺螄粉之于柳州人。一張張看似簡單的面皮,被寶雞人吃成了億元產業。
2023年,寶雞全市搟面皮產業產值達到55.5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產值 30 億元。吃下一張搟面皮,究竟“吃”了些啥?
“吃”了黃土臺塬優質小麥
寶雞市金臺區光明社區千畝連片小麥由青轉黃。再過半月,其中部分即將收獲、送到搟面皮產業加工企業,完成從麥穗到面粉再到面皮的華麗轉身。
2023年,金臺區政府牽線陜西雜八得食品有限公司,通過訂單種植優質小麥2萬畝、油菜1萬畝,促進高標準農田種植的優質主糧原料供給本土化。農戶種植優質強筋小麥,農技人員在小麥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等重要環節進行把關指導,確保小麥品質達到企業要求后,企業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進行收購。
通過搟面皮加工龍頭企業,產自關中平原黃土臺塬的高產優質特色小麥投入到標準化、自動化、數據化生產線,與三秦大地本土菜籽油、秦椒打“配合”,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搟面皮。
“吃”了62項專利技術
搟面皮加工車間里,流水線一派繁忙,平均每分鐘就有200多份搟面皮下線。陜西雜八得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總監高勇的一句話讓調研團嘖嘖驚嘆:“這樣一張小小的搟面皮,從面皮制備、洗面沉淀、熟化成型到發酵口味,生產全過程運用了62項專利技術。”
他介紹了其中一項核心專利技術——搟面皮熟化技術。純靠手工搟面,如今已滿足不了龐大的消費需要。搟面皮由生變熟依靠該項專利技術來實現,搟面皮的產能翻番,一臺單機可達到每分鐘60公斤的產能。
專利技術解決了產能問題,但工業化生產能否保留傳統味道?企業技術人員稱,決定搟面皮口感的核心環節就是發酵。過去傳統的面漿發酵主要憑經驗,發酵時間和火候都不穩定。如今,他們與科研高校合作,將食品工程和生物技術理念相結合,創新推出發酵專利技術,還原工藝,保留口感。
“吃”了原汁原味關中風情
話鋒轉回前文提到的原創方言話劇《面皮》。它以寶雞人津津樂道、引以自豪的那一盤家鄉味道搟面皮為楔子,該劇寫實描繪寶雞的一個小村落三代人發明、制作、傳承面皮手藝的故事。
話劇備受外地票友歡迎的細節,也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如今的搟面皮,不僅僅作為特色美食抓住消費者的胃,更成為展現關中風情的重要地域文化名片。
寶雞市搟面皮產業發展促進會相關負責人張新懷介紹,當地正以搟面皮為“圓心”,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半徑”,擴大“土特產”發展同心圓,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全鏈條升級。到2025年,寶雞搟面皮及上下游產業鏈產值均將達到100億元,實現雙百億的目標。
來源:四川農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