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準利率下行、高息存款產品相繼下架,29萬億元規模的銀行理財市場也面臨資產配置難題,存續理財產品收益率和新發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也延續了下行趨勢。
受訪機構和行業人士表示,今年以來,“資產荒”持續困擾理財市場,“好發不好做”問題日益凸顯。為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獲得感,理財公司除了多舉措提升產品收益外,還應幫助投資者建立合理的收益預期,培養理性投資的理念。
規模重拾增勢
“資產荒”擔憂加深
根據中信證券預測數據,今年4月份全市場理財產品規模環比增長約2.3萬億元,總規模增至約28.63萬億元,環比增速達到8.74%。另據普益標準日前披露的監測數據,截至2024年4月末,理財公司存續理財產品20298款,環比增加542款。
隨著增量資金的持續涌入,業內人士對理財市場“資產荒”的擔憂進一步加深。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直言,今年以來,“資產荒”問題尤為突出,受存款利率下降、銀行停售大額存單等因素影響,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增多,理財規模擴大,導致“資產荒”。“此外,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4月份政府債券發行規模較小,進一步加劇‘資產荒’問題。”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認為,當前經濟形勢呈現多項特點:一是市場利率下降,二是信用風險增加,三是資本市場出現了一定的波動。而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斷降低,扎堆于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理財產品,進而導致“資產荒”和資產配置難做。
普益標準研究員董翠華認為,當前理財“資產荒”的本質并不是可投資資產的缺失,而是兼顧低風險、高收益的優質資產的缺失。
“出現‘資產荒’,一方面是預期收益時代的高收益讓投資者對凈值化轉型后理財產品的收益期望過高;另一方面,發行機構業績比較基準設定未充分結合目前市場行情,使得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高于實際,產品實際運作時,通過現有的各類資產配置難以獲取與業績比較基準相匹配的收益。”董翠華認為,“資產荒”的實質是追求低風險和追求高收益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經濟形勢下行時充分暴露。
在董翠華看來,銀行理財市場在凈值化轉型后,風險偏好較低,追求穩定收益,傾向于大量配置貨幣市場類和固定收益類資產,存款利率、債券到期收益率普遍下降,導致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下滑,不及投資者預期,發行機構迫于市場壓力,也急需尋找新的優質資產以平衡產品風險和收益。
業績比較基準持續下調
多舉措提升產品競爭力
在“資產荒”壓力下,理財公司產品的收益率進一步下行。普益標準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理財公司存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2.11%,環比下跌0.07個百分點;存續封閉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3.8%,環比下跌0.17個百分點。
同時,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也進一步下跌至年內最低位。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今年4月理財公司新發的理財產品中,開放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05%,環比下跌0.02個百分點;封閉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14%,環比下跌0.05個百分點。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霞表示,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下調雖會降低投資者的收益預期,但此舉是根據市場環境做出的調整,理財公司需引導投資者合理進行產品配置,平衡收益和風險間的關系。
談到如何提升理財產品競爭力,李霞進一步表示,在新發理財產品時,理財公司可稍偏向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尋找收益前景相對較好的股票,以提高底層資產收益預期。與此同時,在產品設置上可做適當創新,以提升本機構理財產品競爭力。
婁飛鵬指出,為了穩定或者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需要調整資金投資結構,例如,更多配長期限債券或發行混合類理財產品、部分配置權益類資產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需要理財公司加強對市場的研究。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也認為,新發行理財產品應該注重策略的靈活性和創新性,例如,更加注重跨境投資,尋找全球市場的投資機會,實現地域和市場的多元化等。
穩定投資者預期
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與公募基金“好發不好做”相似,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難度下降,但資產配置難度增加。為了提升投資者的投資體驗和獲得感,受訪機構及人士認為,應幫助投資者在合理收益預期的基礎上理性投資。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表示,公募基金和理財市場的“好發不好做”背后邏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差異也很明顯:公募基金更多是因為市場連續上漲后,各板塊估值到達高點;而理財面臨的挑戰除了因為債券價格到達高點外,還有更加復雜的經濟形勢原因,這些原因并不必然同時出現。
“投資者在當前形勢下投資理財產品時,應樹立長期投資理念,避免追漲殺跌。”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建議投資者在債券牛市尾聲時,應根據自身情況設立合理收益預期、理性投資,避免情緒化的追漲和在出現可能的調整時的恐慌性拋售。而對理財公司來說,適時根據自身資產獲取能力進行銷售端的引導也很重要,應量力而行,平衡短期和長期利益,避免留下隱患。
普益標準研究員楊國忠也認為,與公募基金有所不同,銀行理財配置的權益類資產比例很低,占總量約3%,而固收類資產占絕大多數。這意味著在收益方面,理財產品更為趨同而且穩定,風險普遍較低。
“相對地,投資者可以關注產品的流動性,避免遇到需要資金時無法贖回的窘況,這是因為銀行理財中有很多周期型產品,只在特定時點開放。”楊國忠表示,投資者若要投資較高風險的權益、混合類產品,也可考慮資產管理經驗更豐富的公募基金,而不僅限于銀行理財。
婁飛鵬也稱,銀行理財在努力穩定或者提高收益率的同時,還要做好投資者教育,引導投資者對接下來利率大概率下行有正確的認識,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匹配等,科學理性地理財投資。
(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