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日前宣布將對一系列中國進口貨品加征關稅。中國新能源汽車是這一輪的被制裁重點,但它的主要海外市場并不在美國,因此華盛頓此舉對中國相關企業造成的實際影響將是有限的。然而,我們不可能僅僅憑借自己一國的市場和資源實現全面的產品技術升級,因此更有準備地參與到全球經濟體系之中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應有之義。對于有意出海的中國企業來說,開展海外布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既是化解美國貿易制裁可能影響的風險分散策略,更是贏得更廣闊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
自2018年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沖突以來,已經有不少中國企業通過在越南、墨西哥等國建廠,以規避美國關稅壁壘。但是,即使這樣,也不可能完全排除華盛頓還會通過追溯原產地、修改貿易規則,甚至在中企利益密集或重點項目所在地區制造地緣政治沖突等,繼續給中國企業制造麻煩甚至進行針對性打壓。因此,我們更應該站在積極經略全球市場的高度,把地緣政治、產業鏈安全、前瞻性布局結合起來進行通盤考慮。
第一,就國別選擇而言,中企海外投資目標國的選擇,既要符合經濟規律也要考慮地緣政治因素。也就是說,需要評估目標國的投資環境、經濟發展程度與自己的匹配性和互補性,考慮該國是不是加入了多邊貿易機制等;同時,還需要評估目標國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國內治理能力,以及與中國的關系,是否與我存在懸而未決的問題或近期可能觸發的導火索?這幾年,中國企業在印投資損失慘重,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這個國家對外資不友好的政策與營商環境,以及印度與中國之間存在一些懸而未決、易被誘發的問題。
第二,在海外設廠的同時,企業需要具備產業安全意識,通過精細化的產業鏈布局設計把核心產品的研發與產業鏈關鍵環節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把重點行業的價值鏈分成不同環節,將部分工廠與非核心技術轉移到與中國關系相對友好且具有一定產業配套的國家。
第三,進行前瞻性布局。歐美是地理大發現與過往全球化的先行者,全球優質資源大多已“名花有主”。中國企業作為全球化的后來者,能夠選擇的往往是那些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法治安全環境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后發國家。在進入這類市場時,需要對當地政商利益結構、宗教文化復雜背景具有精細化了解,避免貿然進入可能面臨的巨大風險。在這方面,我們可以觀察日本企業。它們會通過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眾多民間援助組織在東道國開展公益援助活動。JICA是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的實施機構。一方面,它通過田野調查充分了解當地政商環境、風土人情、文化禁忌等;另一方面通過投入不多的多種公益援助樹立日本的國際形象,同時在當地厚植人脈。
總的說來,在當前華盛頓對我企業加大施壓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需要以我為主,形成一整套將地緣政治與產業安全相結合的企業全球化發展策略,重點發展“全球南方”市場,對沖美國的單邊行徑和保護主義舉動。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