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聞網站Prop News Time27日報道稱,印度財政部門負責人強調,莫迪政府在2014年至2023年期間已經投入了43.5萬億盧比(1盧比約合0.012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其引用的一項研究估計,每花費1盧比的資本支出都會帶動經濟產出增加4.8盧比。“彭博經濟研究”也于27日分析預測,未來兩年,價值44.4萬億盧比、約為5340億美元的新基礎設施將投入使用,相當于過去11年內建造的所有基礎設施經通脹調整后的價格,預計到2030年,這筆支出有助于將印度經濟增長率提高到9%。
“主菜將在第三任期內出現”
“莫迪將押注于約534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熱潮上。”據彭博社27日報道,“彭博經濟研究”發布此次預測正值印度大選關鍵時刻。據印媒報道,4月份印度總理莫迪在選舉期間承諾,如果印度人民黨贏得第三個任期,將提供更多就業和基礎設施。印度為期數周的大選將于本周六結束,大選結果將于6月4日宣布。民調顯示,莫迪領導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有望再度執政。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莫迪意外落敗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2月,莫迪政府在年度預算中公布了印度有史以來最大的資本支出,撥款11.11萬億盧比,比5年前增長了3倍多。他曾說過,“過去 10 年的發展只是開胃菜,主菜將在第三任期內出現。”
據彭博社報道,印度鐵道部門負責人接受采訪表示,這些支出是可持續的,因為目前的財政基礎更加穩健,而且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可以促進增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稅收。
路透社27日報道稱,印度莫蒂拉爾·奧斯瓦爾金融服務公司的負責人也表示,莫迪如果罕見地連續第三次執政,將提振國防、基礎設施、鐵路和資本貨物公司的股價。“這些都是政府重點關注、投入資金的領域。現政府很有可能繼續執政。如果他們回歸……他們會更加積極。”該經紀公司的董事長拉姆迪奧表示,“未來5年,你會看到政府采取重大行動為這些行業提供動力。”
莫迪政府一直重視基礎設施發展,將其視為實現“5萬億美元經濟體”的主要舉措。莫迪及其盟友表示,他們的目標是通過加強連通性、降低商業成本,使印度成為對制造商和外國投資者更具吸引力的目的地,將國家經濟增長推向新的高度。
新修公路通向邊遠農村
彭博社評論,莫迪政府十年來升級了全國范圍內的公路、鐵路、機場和港口,在數字基礎設施(如新的數據中心、光纖線路和擴大的數字支付系統等)上投入巨資。
2016年時部分新德里地鐵線路已經開建10多年,仍然還處于開挖階段,路上到處是圍擋。但2019年時,這些地鐵大部分都已完工。《印度時報》去年底曾報道稱,印度有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地鐵網絡。2023年,印度地鐵運行里程已經達到895公里,分布在20個城市。另有1032公里的地鐵網絡已獲批準。
在北方邦、比哈爾邦、哈里亞納邦等地區都能看到新修的公路,直通偏遠的農村。標志性項目包括連接新德里和孟買的新高速公路,這條八車道高速公路將兩城市之間的通行時間縮短一半。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編制的數據還指出,自莫迪上臺以來,印度出現了建設熱潮,2018年以來,印度每年新增道路超過1萬公里。除了實體項目之外,印度還大力擴展了其數字基礎設施,該國的“Aadhar”計劃耗資36.1萬億盧比推動生物識別技術。
無現金數字支付也得到廣泛推廣,印度基于二維碼的支付系統取代了從超市到街邊茶店的現金交易。4月,被稱為統一支付接口(UPI)的支付網絡處理了19.64萬億盧比的數字交易。
“仍飽受物流成本之苦”
莫迪政府十年來提出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但有人批評稱,莫迪的承諾與實際之間差距巨大,印度仍然飽受高昂的物流成本之苦。“歷屆政府仍未能解決缺水、停電和道路破舊等問題。”以清潔房屋為生的安朱在最近的一次政治集會上對彭博社稱。她抱怨長時間停電,在氣溫達到45攝氏度的時候,她和她的孩子無法入睡。“我們參加這次集會是為了修路、通電和供水。”
彭博社報道中提及,印度508公里長的連接孟買和艾哈邁達巴德兩大城市的新高鐵線路項目,最初構想約10年前提出,但由于未能及時從農民手中獲得所需土地,該項目被擱置多年。直到今年,政府才宣布已獲得所需所有土地。上個月,該項目背后的政府機構卻表示無法評估完工日期,包括莫迪的競爭對手和一位前央行官員在內的批評者稱該項目浪費資源,還有人指責莫迪過于關注那些對窮人無好處的華而不實的項目。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表示,這其中的原因有多個。首先是融資難,基礎設施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外資對印度基礎設施投資不太“感冒”,印度私人資本也有很多擔憂。其次,印度政府持續的雙赤字很難有更多資金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也警告稱,預計本財年印度的公共債務將升至國內生產總值的82.3%,從而帶來“巨大的融資需求”。他補充說,印度征地難是基礎設施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印度官僚效率低下,莫迪政府基礎設施雄心或很難如期實現。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