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光互補”為何能助力綠色發展,“牧光互補”如何實現收益?吳起縣五谷城鎮永盛梅花鹿養殖家庭農場負責人趙剛通過自身實踐得出了答案。
“棚上發電,棚下養殖肉牛和梅花鹿新型農牧業發展模式,不僅充分利用棚頂和土地資源,實現綠色減排,還減少了養殖成本,增加了村集體收入。”趙剛說。
近年來,五谷城鎮采取“企業+養殖場+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推進“牧光互補”項目,采取“板上發電、板下養殖、牧光互補”模式,不僅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也有效提高了經濟效益。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五谷城鎮黨委、鎮政府堅持“黨委統籌、大戶自建、政府配套、企業支持”的思路,通過引入專業養殖企業大戶經營,配備專門的畜牧技術人員,提供培訓場所,與周邊散戶簽訂協議,訂單收購犢牛,實現了戶繁場育的良性循環。
其中,吳起縣興盛達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96萬元建成肉牛養殖場,主要養殖西門塔爾和安格斯,西門塔爾采取自繁自育的方式經營,安格斯采取與雄特公司合作,出售犢牛的方式經營,預計年收入132萬元;吳起縣永盛梅花鹿養殖家庭農場投資56萬元建成梅花鹿養殖場,采取“公司+養殖場”方式,訂單銷售鹿茸、鹿肉等產品,預計年收入84.4萬元。同時,鎮政府完成了“五通一平”基礎設施配套,駐吳涉油企業在建設物資上給予大力支持,有效降低建設和投資成本,提升養殖經濟效益,補齊集體經濟直接搞養殖缺乏管理、技術不成熟、銷路沒著落的“短板”。
隨著項目推進,這種生態化養殖環境,還帶動奶制品加工、冷鏈物流、勞務服務等上下游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按照“入股合營”的模式,由10個村集體經濟聯建,在養殖棚、草棚棚頂鋪設光伏板,形成“上光下養、牧光互補”的布局,充分節約占地空間、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效益按入股比例分紅,現有光伏板322.5KW,年發電量73萬度,可收益25萬元,解決部分村集體經濟無項目、收益難的問題。
如今,在五谷城鎮“牧光互補”項目現場,一塊塊藍色的光伏板整齊排列在牛棚和梅花鹿棚頂上,在陽光照耀下正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綠電”,而棚下一頭頭體格健碩、毛色油亮的安格斯黑牛和梅花鹿正享受著牧草,一條畜牧產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在緩緩鋪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