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理財規模重拾增勢,但理財產品“好發不好做”。資金來了,發行回暖,但資產欠配,收益率下行,出現投資“資產荒”的情況。
此外,凈值化轉型以來,債券和存款類產品一直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力。近來,隨著存款及債券利率的下調,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問題越來越受金融機構及市場關注。
為什么會出現理財產品投資“資產荒”?
整體來看,當前銀行理財在標的資產的配置策略上,較去年有哪些新的變化?尤其在存款類資產和債券資產的配置上,呈現哪些新的特點和趨勢?
“資產荒”形勢愈加嚴峻,理財公司在產品和資產配置方面,面臨那些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破局?
當前“缺資產”的形勢,對投資者將有怎樣的具體影響?在配置策略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點方向?
1.為什么會出現理財產品投資“資產荒”?
“資產荒”的本質并不是可投資資產的缺失,而是兼顧低風險、高收益的“優質”資產的缺失。銀行理財市場在凈值化轉型后,風險偏好低,追求收益的穩定,傾向于大量配置貨幣市場類和固定收益類資產,存款利率、債券到期收益率的普遍下降,導致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下滑,不及投資者預期,發行機構迫于市場壓力,急需尋找新的優質資產以平衡產品風險和收益。
出現“資產荒”,一方面是預期收益時代的高收益,讓投資者對凈值化轉型后理財產品的收益期望過高。另一方面,發行機構業績比較基準設定未充分結合目前市場行情,使得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高于實際,產品實際運作時,通過現有的各類資產配置難以獲取與業績比較基準相匹配的收益。“資產荒”的實質是追求低風險和追求高收益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經濟形勢下行時得到了充分暴露。
2.整體來看,當前銀行理財在標的資產的配置策略上,較去年有哪些新的變化?尤其在存款類資產和債券資產的配置上,呈現哪些新的特點和趨勢?
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根據理財產品披露的持倉數據看,2024年1季度新發理財產品持倉中“現金及銀行存款”類資產的持倉占比為84.80%,較2023年4季度提高了2.66個百分點;“債券”類資產的持倉占比為1.57%,較上季度下降了1.3個百分點;“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持倉占比為0.06%,較上季度下降了1.25個百分點。整體來看,在2024年1季度,新發理財產品更加偏好“現金及銀行存款”類資產,對“債券”類資產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偏好下降。
從2023年12月以來,各長短期國債到期收益率持續下行,債券價格上升,新發理財產品進行債券類資產配置的成本提高;雖然今年以來各大銀行多次調整存款利率對理財產品持倉中“現金及銀行存款”類資產的收益產生壓力,但由于理財相較于股票、基金等產品對風險敏感性更高,且今年一季度股市先降后升、震蕩較大,各機構在理財產品的資配設計上仍偏好“現金及銀行存款”資產,同時進一步減少“非標”類資產的配置,進一步強化理財產品的“穩健性”特征。
3.“資產荒”形勢愈加嚴峻,理財公司在產品和資產配置方面,面臨那些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破局?
在挑戰方面,低利率環境下,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普遍下降,可能影響產品的市場吸引力和客戶留存率;傳統高收益資產減少,迫使理財公司不得不尋找新的投資渠道和資產類別,對投研能力、風險評估能力和創新力的要求提高;隨著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普遍下調,投資者的收益預期與市場實際之間可能存在落差,理財公司需要更好的管理投資者預期。
在機遇方面,可以尋求開發更多元化的產品,如混合型產品、另類投資產品(如私募股權、房地產、基礎設施項目等)、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投資產品,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需求;在低利率環境中,流動性管理變得更加重要,理財公司可以通過靈活的資產配置策略,如增加短期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以保持產品流動性和穩定性。
理財公司可以從幾方面尋求破局:一是強化風險管理,建立健全的風險評估體系,提高對市場動態的快速響應能力,確保資產的安全性;二是提升投資者教育,幫助客戶理解當前市場環境,調整收益預期,同時提供個性化咨詢服務,增強客戶粘性;三是緊密跟蹤監管政策動態和市場趨勢,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利用政策紅利,如政府支持的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投資。
4、當前“缺資產”的形勢,對投資者將有怎樣的具體影響?在配置策略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點方向?
由于優質資產稀缺,投資者可能發現難以找到既能提供滿意回報又符合風險偏好的投資項目,導致整體投資組合的預期收益率降低;資產短缺可能推高某些資產的價格,降低其未來升值空間,同時增加資產變現的難度,要求投資者更加重視資產的流動性管理;投資者可能需要采用更加復雜多樣的策略,比如增加另類投資、跨境投資、使用衍生品等,以挖掘潛在的投資機會。
配置策略重點方向,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關注長期債券,尤其是在貨幣政策寬松環境下,長期債券可能提供穩定的收益來源,特別國債的發行有助于緩解債市資產荒,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二是增加對黃金、高質量債券等防御性資產的配置,以對抗市場不確定性,保護投資組合免受劇烈波動的影響;三是遵循行為金融學的啟示,采取長期投資視角,避免頻繁交易,減少交易成本,專注于長期價值投資。
來源:普益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