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是在手機里嗎?掃一掃就有”“不知道收銀機、取款機這些設備作何用”……近日,有媒體報道越來越多的孩子缺乏對金錢的直觀感受和具體認知,引發一眾家長共鳴。
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近年來,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無現金交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消費的常態。有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移動支付普及率高達86%,居全球第一。無現金時代下,那些“10后”甚至“20后”愈發“不識人民幣真面目”,日益形成并強化“金錢就是一串數字”等印象,客觀上也加劇了“小孩哥為網游巨額充值”“熊孩子給主播刷11萬禮物”等現象的發生。
與此同時,因缺乏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一些孩子動輒就成千上萬“氪金”的舉動不僅會讓家庭“背鍋”,也有可能給自己的未來“埋雷”。正如暢銷書《窮爸爸富爸爸》所言:“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會取代你。這個人……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從過往案例看,確有不少未成年人因耽于電子支付的快感而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適時給孩子補上金錢認知這一短板茲事體大,亦迫在眉睫。
財商教育是一門“必修課”。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搞什么高大上的投資理財,而是旨在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小契機、小場景可以利用。比如,主動讓孩子參加幾場社區“跳蚤市場”活動,幫助他們合理標價、有效“砍價”。又比如,積極讓孩子參與家庭采購,通過貨比三家的方式挑選性價比高的商品。概言之,給孩子補上“談錢”這一課,重點是教孩子理解紙幣面值的大小,以及其在交易中的使用技巧,進而培養他們對價格高低的敏感度,不斷提高其金錢素養。
更進一步,數字支付是大趨勢,如何讓下一代既最大程度地享受電子支付的便捷,又不忘延續勤勞節儉的好風尚,是一個新的時代課題,需要社會各界集思廣益、擔當作為。一方面,社會組織、金融機構、學校等主體不妨推出針對孩子們的金融科普知識,以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實現寓教于樂,融學于趣,化教于心。另一方面,商場、游樂場等營業場所也要積極推進兒童友好商場與消費市場建設,通過優化現金收付環境助力培養孩子對實體貨幣的認知,讓孩子懂得金錢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從手機里“刷”出來的。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愿孩子們真正理解金錢來之不易,切實做到加倍珍惜!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