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麥浪滿地香,機聲隆隆夏收忙。
5月27日,在山陽縣色河鋪鎮各村(社)的麥田里,正值小麥成熟期,小麥顆顆穗豐粒飽,長勢喜人,“豐”景如畫。一臺臺收割機轟鳴作響,正開足馬力在麥田中穿梭忙碌,搶抓晴好天氣開鐮收割,確保夏糧“顆粒歸倉”。
進入5月下旬以來,在色河鋪鎮陸家灣村和峒峪河流域,到處可見飽滿的穗頭鋪滿麥田,濃郁的麥香彌漫田野,數臺收割機正忙碌的穿梭在田間地頭,農機手熟練駕駛著收割機越過滾滾麥浪,切割、脫粒、入倉一氣呵成。
“今年的產量非常不錯,平均畝產700多斤,和去年相比增收不少。”色河鋪鎮陸家灣村村民、種糧大戶陸德春滿臉喜悅的說。
隨后,筆者來到了峒峪河流域,一眼望去,全是金燦燦的麥田,一派豐收的景象。
峒峪河流域轄屈家灣村、沙溝口村、元子街社區等7個村(社),全部種植了小麥。被列為作為省級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和市級大面積單產提升示范田的屈家澗村,為確保小麥豐收,新購置了小麥收割機和旋耕機,成立了村農機服務隊,幫助村里弱勢群體以及在外務工人員的小麥及時收割到位,確保小麥顆粒歸倉。
“我們村購買的收割機,不但為本村農戶提供方便優惠的農機服務,提高廣大農戶種糧的積極性,而且滿足周邊村(社)的糧食收割,給村集體經濟帶來更大收益”。屈家澗村黨支部書記屈家興說。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機械化收割正逐漸成為色河鋪鎮小麥收割的主要方式。
“相比傳統的人工收割,機械化收割不僅提高了收割效率,降低了收割成本,還減少了糧食的損失和浪費。此外,機械化收割還能將秸稈還田,增加土壤的有機肥含量,提高土地的肥力,為下一季農作物種植打下良好的基礎。”色河鋪鎮鎮長馬薔薇表示。
近年來,色河鋪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安全,緊緊圍繞峒峪河流域糧食生產示范帶和戀戀陸家灣農文旅康養綜合體項目,聚焦田塊整理、技術指導、配套服務等關鍵環節,以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畝產收益,確保小麥從“豐收在望”到“豐收到手”,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有效拓寬了村集體與農戶收入來源。
截至目前,全鎮恢復一般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263.8畝,整治撂荒地1938.82畝,糧食種植面積達24710畝,預計糧食總產5347噸。小麥種植面積達5300余畝,預計小麥產量達1855噸左右。(管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