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機構在我國發行的人民幣債券被稱為“熊貓債”。繼去年發行量創歷史新高后,今年一季度,熊貓債又迎來開門紅,在全球債券市場中不斷刷新熱度,引發廣泛關注。
熊貓債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卻一點都不慢。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不斷深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熊貓債作為境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重要一環,在引入國際發行人及投資人、豐富債券市場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熊貓債全年發行量首次突破1500億元大關,發行主體家數、發行期數和發行規模同比增幅均超80%,紛紛創下歷年最高水平。
創歷史新高,折射出境內相對較低的融資成本與不斷優化的制度環境。相較于美元債券市場,人民幣債券市場的融資成本有著顯著的優勢。在過去美元的低利率背景下,大部分國際公司一般傾向于在美元債券市場完成債券發行,之后再將資金轉為人民幣為其在中國境內的分公司注資。現在,由于美元利率高企,這些國際公司傾向于直接發行人民幣債券完成融資需求。熊貓債也由此成為海外發行人“降成本”的重要手段。
除成本優勢之外,制度配套是另一大吸引力。2022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資金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統一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熊貓債資金管理規則,推進本外幣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境外主體在境內債券市場融資便利性。2023年9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關于開展境外機構債券定價配售機制優化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在促進債券價格發現、豐富投資人數量和類型、提升二級流動性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進一步為境內外機構參與熊貓債投融資提供便利。這些提升發行規范性與靈活性的舉措,為熊貓債市場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制度基礎。
熊貓債的擴大發行,有力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熊貓債放量發行有利于構建起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同時,跨境使用人民幣也將有利于更多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進一步暢通人民幣的回流渠道,建立起人民幣國際化使用的閉環,提升人民幣的貨幣流動性。從中長期看,熊貓債市場體量增加,對人民幣的廣泛應用將起到提振作用。而且,熊貓債市場發展會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境內外流通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為人民幣國際化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我國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境內外經營主體提供更加多元化、便利化的幣種選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目前已成為全球第四位支付貨幣、第三位貿易融資貨幣和第五位外匯交易貨幣。人民幣的穩定性、安全性及市場化、全球化水平,不僅將提升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認可度,還將推動人民幣向“強大的貨幣”穩步邁進。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