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對我國短視頻、微短劇、微動漫等娛樂影視內容出海東南亞、南亞和北美、歐洲進行調研后發現,帶有很強“互聯網”屬性的此類娛樂文化產品輸出海外的渠道優勢明顯、內容創作制作優勢突出。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三大“精準”發力能實現這一領域持續健康發展。
圖為游客和演員行走在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清明上河圖”景區。
微短劇、微動漫:文娛產品“出圈”彰顯海外市場龐大潛力
用TikTok刷短視頻、用SHEIN追趕時尚、用StarMaker唱歌……來自中國的移動應用軟件包括App、小程序等,在東南亞、南亞市場持續引爆當地移動手機終端的熱潮。2024年3月,第三方數據平臺Sensor Tower(感應塔)發布的《2024年短劇出海市場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2月底,已有40多款短劇應用試水海外市場,累計下載量近5500萬次,內購收入達1.7億美元。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國娛樂文化系列產品向海外輸出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2010—2020年間從“萌芽”到初具規模,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這一階段一方面依靠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讓各國感受了中國影視文化的“異域風情”。另一方面,中國影視娛樂文化產品也開始捕捉到海外輸出的一些規律。從市場需求來看,這一階段文化娛樂產品向海外輸出的主要內容是家庭關系、家族爭斗、市場商戰類型的影視劇向外輸出,其中也不乏優秀的動漫產品向東盟國家輸出。動漫產品中帶著跨國合作、具有中外合作元素的產品頗受歡迎。如泰國中央電視臺2018年就引進中國廣西千年傳說動漫公司創作的“銅鼓傳奇”,2019年又引進千年傳說的“那世紀”等動漫作品播出。
2021年以來,隨著短視頻成為中國娛樂終端傳遞的“風口”。內容流量迅速溢出的短視頻領域,持續加快海外市場的拓展。短視頻行業微信公眾號“短劇自習室”截至2023年1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已有高達93家企業平臺積極參與微短劇出海業務。
千年傳說董事長韋榮兵介紹,“根據原業務不同,參與微短劇出海的中國企業目前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傳統文學作品網站起家,從出海網文點擊率高、瀏覽群體大的內容中選擇拍攝海外短劇,核心是用海外演員,制作本土內容劇;第二類是已經搭建了國內小程序平臺的微短劇公司,直接從微短劇里發貨給海外客戶,海外客戶觀看前10集后,確定購買方式、分賬方式,這是典型的翻譯劇;第三類是已經在海外從事娛樂游戲業務多年的公司,因為擁有大量客戶群,可以從客群渠道挖掘短劇客戶,根據客戶的“精準畫像”交給國內微短劇創作、承制團隊完成制作,或者根據畫像在國內微短劇市場平臺中對接內容,完成制作。
具有鮮明特點的出海短劇平臺包括點眾旗下的DramaBo,在菲律賓短劇App中下載量位居第一。新閱科技GoodShort、安悅網絡FlexTV和九州文化ShortTV、暢讀科技MoboReels等多款出海短劇App緊隨其后,“一超多強”結構初顯。
“原創內容+血統純正”=“海外流量+后期收入”
據了解,常年從事內容創作的劇作家、海外娛樂領域專業人士認為,微短劇海外快速“爆棚”的關鍵,在于抓住了其中至關重要的“原創 ”和“血統”兩大因素。
無論是微短劇還是動漫劇,內容指向性非常精準,能夠賣得動、賣得快、賣得好的,內容離不開家庭關系、市場商戰、偶像穿越、懸疑推理等,由此衍生出來更為細致的定位則是,婆媳關系、家產爭奪、霸道總裁、搞笑穿越等等,這些內容既有很強的原創性,又有很強的各國適用性,很容易打破“文化隔閡”,形成“認知共識”。如千年傳說完成制作后,被泰國國家電視臺引進的動漫劇,就在一定程度有相關的文化認同感。
亞洲黃種人面孔可以在東南亞、南亞國家熱播,非洲面孔能夠在亞非大陸迅速走紅,歐美白種人面孔適合在北美、歐洲快速“出圈”。這已經成為微短劇領域的“制作共識”。南寧師范大學公共傳媒學院教授郭琳分析,“從大眾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公眾都會對與自己膚色、外貌相近的人產生認同感、親近感,這是為什么在影視創作過程中,需要滿足不同地域觀眾需求來選擇角色的核心原因”。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原創性的內容和制作過程中實現受眾認同感之后,微短劇能夠很快實現“流量爆棚”和“后期收入”。簡而言之,翻譯劇大部分已經在國內市場賺了一波流量,回收了前期投入的成本,海外市場的開拓完全是“增量”。
與短視頻輸出“出圈”密切相關的是廣告投放量。截至2023年12月,全球移動應用廣告主已經超32萬,同比增長51%;但在廣告主月均投放素材維度,2023年比2022年同比下降近12%。其中歐洲地區保持著最高月均廣告主數量,月均廣告主約6.7萬名,東南亞地區平均每個廣告主每月投放素材最高,達到137條,其次是北美、中東和中國港澳臺,分別為133、126、126。
三大“精準”實現持續突破
微短劇、影視劇、動漫劇領域的專業人士認為,與其認為這一領域是“文化產業”,不如更加精準地認定為“互聯網產業”,在海外市場得以快速“出圈”“熱播”的微短劇,得益于最近10多年時間,中國在全球各地的廣泛精耕細作帶來的文化傳播效應。如何讓此類項目持續“火爆”,受訪專家提出以下三個建議:
——精準設定基于文化差異的“內容元素”。如同樣是“霸道總裁”系列,東南亞市場上對有著豪門斗爭、跨階層戀情、宗教故事有著天然的認同感,歐美觀眾樂于看到吸血鬼、狼人、黑手黨、希臘神話、羅馬兵團作為背景演繹的題材;全球各個地區觀眾喜好略有不同,這就要求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做出本土化調整,讓作品更受歡迎。
——精準布局形成“市場良性效應”。最近5年時間,全球終端娛樂市場呈現出短視頻突破、微短劇跟進、廣告投入全面傾斜的狀態。微短劇、微動漫等節奏快、懸念多、翻轉快的劇情,成為中國式內容輸出的重要特性,使得中國互聯網企業全球文化發展的發展中得以實現快速突破。桂林旅游學院教授付德申認為,微短劇、微動漫等領域在北美、歐洲開拓過程中,當地用戶有根深蒂固的付費觀看習慣,完全可以形成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東南亞和南亞市場就需要更多依托當地商家的廣告投放,增強收入能力。
——精準構建“供需端對接”。風荷影業董事長王錦君介紹,海外原創微短劇項目的創作與國內差別不大,初創團隊3-5人,連同制作團隊在內也就是10—20人。制作成本北美為每集2000美元,國內制作成本為50—100集,每集3分鐘以內的微短劇總價80萬—100萬元。“與Netflix和HBO傳統娛樂內容頭部制作商相比,微短劇投資小、周期短、回款快,性價比優勢明顯,突破語言和文化隔閡的前提下,能形成‘蜂群效應’,持續推出爆款的潛力倍增。但需要進行精準的定位、客戶群畫像才行。”
(來源:新華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