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2024—2025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5個方面措施17項行動計劃,進一步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在這個基礎上,社會信用體系指的是一套治理機制,通過對社會主體信用記錄的采集、分析、預警等,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
部署行動,發展所需。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也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質量的社會信用體系可以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降低經濟社會運行成本、建設高標準的市場經濟體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正因如此,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規劃制度框架、安排行動部署,是發展之要,意義重大。
未來兩年社會信用體系怎么建?從《行動計劃》部署的重點工作來看,提升信用建設法治化規范化水平、統籌推進信用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提升信用監管效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信用建設……系統謀劃、整體布局、精準發力,有序推進各領域信用建設。接下來,如何讓《行動計劃》行動起來?抓落實是關鍵。
凝聚社會合力。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創造性,形成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合力,至關重要。政府方面,充分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除了加強頂層設計,也要在組織協調、示范引領、監督管理方面下更大功夫,著眼長遠建立法治化、規范化的長效機制。市場層面,企業不弄虛作假,進行交易童叟無欺、售賣產品不缺斤短兩等,讓企業信用更“可貴”。個體層面,以誠為本,守信為先,依法推進個人誠信建設,推動形成崇尚誠信、踐行誠信的良好風尚。
用好平臺資源。數字時代,信用信息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資源。如何能夠準確記錄社會主體信用狀況,揭示社會主體信用優劣,警示社會主體信用風險?數據、信息,是關鍵;而平臺,正是數據、信息的有效載體。《行動計劃》要求,加快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整合,原則上一個省份只保留一個省級平臺,市級、縣級設立的平臺不超過一個。這其實就是一種統籌,將地方平臺全部納入全國一體化平臺網絡實行清單式管理,統一規范、協同共享、科學高效。
直擊痛點問題。事實上,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轉化為一個個具體行動時,不可避免會面臨一些堵點難點問題。比如,不同地方的市場情況、經濟水平、發展方向千差萬別,存在的信用問題不盡相同。對此,堅持問題導向,充分調動各個地方的主觀能動性,采取因地制宜的舉措甚為關鍵。比如,廣州依據本地實際,提出了全面提升“信易貸”服務質效、多維拓展信用應用場景、實施信用便企惠民行動等十個方面的建議,精準施策完善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更大舉措讓《行動計劃》行動起來,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必將進一步發揮信用的正效應,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