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審計巨頭普華永道正處于風口浪尖。今年以來,已有包括招商銀行、中國石油、中國人保等在內的20多家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宣布取消聘用或續聘普華永道作為審計機構,涉及審計費用超2億元,引發業界震動。
Wind數據顯示,2023年,普華永道為A股上市公司提供的審計服務合計覆蓋10家公司,審計費用總金額高達8.69億元。作為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在審計領域一直享有較高聲譽。此次接連被上市公司“解約”,不免讓其專業性和獨立性遭受質疑。有業內人士指出,這波集體解聘與普華永道此前卷入恒大財務造假案爭議有關。
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公告,擬對恒大地產及相關高管和中介機構進行處罰,其中就包括了普華永道。與普華永道同被市場審視的還有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由于涉及金通靈財務造假案,大華所也正經歷一場信任危機。
嚴監管下,從大華所到普華永道,各方已經對審計機構劃下了一條不可逾越的審計底線,監管、市場、上市公司正在用實際行動對財務造假說“不”。
一直以來,會計師事務所承擔著企業財務“看門人”的角色,不僅為企業提供服務,還要對企業執行財務制度情況、財務監管以及全體股東和投資者負責。審計意見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真實財務狀況的重要依據。然而,對恒大地產披露的2019年、2020年年報財務造假,普華永道均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這顯然與其“看門人”職責是不相符的。
資本市場上,為強化監管、壓實“看門人”責任,監管部門加大了處罰力度。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各地財政廳(局)對197家會計師事務所、509名注冊會計師作出行政處罰,同比分別增長13.22%、21.77%。其中,9家會計師事務所被吊銷執業許可,49家會計師事務所被暫停經營業務,162家會計師事務所被沒收違法所得及罰款共計1584.68萬元。
此外,在今年下發的退市新規中,監管也新增了財務造假的ST指標。根據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載明的事實,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報告財務指標存在虛假記載,尚未達到退市標準的,將被實施ST。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會計系主任聶興凱認為,財務造假直接危害到投資者切身利益與經濟系統的健康運行,給社會資源的有序流動造成極大沖擊。投資者在錯誤信息引導下,把資源投入到效率低下的領域,是對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為此,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中介機構需要潔身自好,未來監管及上市公司均會重視審計質量和行業獨立性,單純趨利的道路走不通了。
普華永道遭遇“解聘潮”,實際上反映了市場對于透明度和公正性的強烈要求。伴隨著監管趨嚴,未來審計機構在市場上的公信力將成為決勝關鍵。審計機構需要不斷創新和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加強審計流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加強與客戶的溝通與協作。同時還要關注行業動態和監管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審計策略和方法,確保審計報告的準確性和合規性。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應該持續強化監管,提升審計機構的專業性和獨立性,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效遏制財務造假行為的發生,維護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主體,也應更加自覺地維護、遵守市場規則,更加誠實守信地披露財務信息,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更加透明、更加高效的資本市場。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