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不久前發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AI)指數報告》稱,2023年,知名人工智能模型中15個在中國。截至今年3月份,中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數量已超100個,行業大模型深度賦能電子信息、醫療、交通等領域。得益于中國大模型市場的快速發展,AI出海的趨勢愈發明顯。無論是大廠還是初創企業,紛紛把目光投向海外。
四大因素驅動
近來,華為、阿里巴巴、科大訊飛等紛紛在海外推出了自己的AI大模型產品。5月29日,華為面向北部非洲發布星河AI網絡產品及解決方案,其中包括網絡大模型應用Net Master。5月23日,阿里云宣布,大模型服務平臺百煉國際版即將上線,提供一站式、全托管的大模型定制與應用服務。科大訊飛在202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宣布,旗下訊飛聽見同傳、訊飛智作等產品在海外市場落地,登陸沙特、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市場。
其實早在2023年,隨著國產AI大模型相繼推出,國內大模型技術公司便已經開始著手拓展海外市場。去年6月,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就“出海”新加坡。2023年底,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研究機構達摩院推出了首個基于東南亞語言訓練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版本SeaLLM。
“四大因素驅動中國AI大模型走向國際市場。”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沈陽6日表示,首先,中國市場大約占全球AI市場的1/4到1/3,為擴大市場份額,企業要尋求更大的產業空間。其次,國內AI技術發展較快,而海外許多國家仍處于起步階段,AI大模型可以進入到這些市場進行產品驗證和改進。此外,全球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北非、北美和南美,為AI技術提供了更豐富的應用場景。最后,AI大模型出海也有助于深化與友好國家的經貿合作。
東南亞為何是首選?
不少企業將東南亞作為AI大模型“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沈陽認為,東南亞市場的“盤子”相較而言更大,很多應用場景可以很好地復制“中國經驗”,再加上當地運營成本低,是AI大模型“出海”的優選。
據相關報道,目前東南亞地區大多數的AI大模型來自西方國家,大模型的訓練主要使用英語或者其他拉丁語系語言。阿里巴巴達摩院語言技術實驗室主任邴立東表示,基于東南亞語言訓練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版本SeaLLM將加速AI普及,為數字領域代表性不足的社區提供支持。
其中,電商、物流等是中國大模型目前“出海”東南亞主要瞄準的應用場景。通過AI數字人直播等創新方式,能以較低的成本快速切入直播電商領域,從而增加業務量和市場份額。
除了東南亞之外,拉丁美洲、中東、非洲市場同樣對AI技術有需求。“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大模型有助于幫助這些地區更快實現經濟結構戰略轉型。
“出海”優勢與挑戰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團隊抄襲中國大模型一事備受關注,引發業內對大模型套殼抄襲的相關討論。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斯坦福團隊抄襲中國團隊的行為可以反映出中國團隊在大模型應用開發領域,處于基本與美國相當的水平。中國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中國在AI大模型的一些基礎領域具備優勢:中國在中文數據上有優勢,全世界中文普及的國家并非只有中國,還有新加坡等國;中國在通信網絡上也有優勢,中國的通信技術在全世界領先,如中國的智能算力服務器,所以有關企業“出海”,多是以推進通信網絡、算力中心等為主要方向。
那么,AI大模型“出海”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沈陽介紹,中國AI大模型不一定要完全自研才有資格“出海”。技術來源多樣,包括使用美國大模型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封裝應用程序、基于開源軟件的二次開發,以及對中國自由大模型進行國際化改進,因為競爭不僅在于基座大模型,應用層面的競爭同樣重要。
盤和林強調,中企AI大模型“出海”,需注意不同國家關于AI的規則,關注AI大模型在當地的合規性。5月21日,歐盟理事會正式批準了《人工智能法案》,歐盟以外的公司如果在其AI平臺中使用歐盟客戶數據,就必須遵守該法。在版權風險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法規有所不同。他還表示,AI發展依托于算力,但我國GPU(圖形處理器)技術還存在瓶頸。AI應用可以從個人用戶端入手,逐步構建生態,底層AI大模型算法需加強獨創性。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