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視點”記者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7省市督察發現,一些地方的建筑垃圾處置工作存在明顯短板,“跨省倒垃圾”等現象時有發生,如杭州跨區域非法傾倒問題多發頻發,屢禁不止;上海周邊城市查處的非法傾倒建筑垃圾問題,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上海。
“跨省倒垃圾”,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早些年,固體廢物偷運偷倒事件就頻頻發生,一些大城市往周邊倒,城里往郊區倒,郊區往村里倒,越來越多垃圾“上山”“下鄉”“圍村”,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群眾苦不堪言。對此,我國持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多地高壓重拳出擊,但如今來看,一些地區固體廢物仍然“失控”“失管”,一些省際、市際毗鄰區域更是成為固體廢物違法傾倒的重災區,暴露了當前污染防治體系的諸多薄弱環節。
比如在核準環節,固廢法要求建立全過程管理制度,但很多地方只要求企業申報處置量,而未進行具體核實,導致大量建筑渣土等游離在監管之外,多數都被非法傾倒。在追查環節,很多地方僅作罰款處理,如某地一個月就查處了334車次跨區非法傾倒渣土案件,但一直未對案件進行源頭追溯,直至督察組督辦后才全面溯源。還有就是異地協作問題,在大多數跨省傾倒事件中,行為主體和事件發生地分屬不同行政單位管轄,追責難取證難是頑瘴痼疾,一些被傾倒地提出聯動查處需求后,未能得到及時回復,只好不了了之。
這些問題的集中出現,說明了查漏補缺的重要性。目前,我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建筑垃圾、電子廢物、農業固體廢物等產生量依然巨大,每年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約30億噸,建筑垃圾約20億噸,全國環保行政處罰的近20%涉及固體廢物。然而,很多地方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些城市一直未制定綜合利用規劃,既無消納填埋場所,也無綜合利用企業,垃圾無處可去,非法傾倒也就不足為怪了。
既要“堵”,更要“疏”。遏制固體廢物隨意傾倒,要在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本著“誰產生垃圾,誰負責到底”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全鏈條管理,進行系統管控、協同發力、監測監管,規范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行為;另一方面,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全局統籌、循環利用是提升廢棄物利用率的治理之道。在固廢消納過程中,可以與建材、市政、交通、環境治理等產品應用領域深度融合,如將更多建筑垃圾加工成制磚或鋪路的材料,可以大大減輕消納壓力。
城市的高速發展,不能以外圍、郊野和其他區域的生態污染為代價。當前,我國固體廢物環境污染形勢仍然嚴峻,治理任務艱巨、治理要求高。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固廢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方能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麗的家園。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