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區一位投資者反映,他長期購買的某銀行理財產品近期連續兩次提前終止,均比原定期限縮短了近一個月。當他向理財經理詢問原因時,得到的答復是產品說明書中明確注明,產品管理人可以對產品進行提前終止。這位投資者表示:“我之前對于該款產品挺滿意的,因為它比較搶手,每次購買我都得提前定好鬧鐘。但現在,盡管理財經理進行了相關說明,我還是對產品提前終止的具體原因不了解。”
近期,中郵理財、民生理財、信銀理財、華夏理財、交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發布了旗下部分產品提前終止公告。對于提前終止原因,主要有基于市場行情而采取的止盈策略、底層資產提前到期、募集規模偏低,以及滿足監管政策要求等。
多只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此前,中郵理財發布了郵銀財智·鴻運定制5號(盛鼎版)人民幣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公告,稱擬于2024年6月11日提前終止該理財產品,其原到期日為2029年6月10日。“自2024年6月11日后,該理財產品將進入清算程序,清算將按照理財產品說明書有關約定執行,客戶資金將按照產品提前終止日的產品單位凈值進行兌付。”中郵理財表示。
近期多只理財產品提前退場。在6月11日這一天,除中郵理財的上述產品外,民生理財的玉竹固收類兩年封閉150號理財產品也提前終止。民生理財公告顯示,由于該產品所投資的資產提前終止,為保護投資者權益,該司決定于2024年6月11日提前終止該產品,并將在提前終止日后五個工作日內進行收益分配。值得一提的是,民生理財在6月份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不止這一只。
除了中郵理財和民生理財外,信銀理財、華夏理財、交銀理財等理財公司也在6月份提前終止旗下部分理財產品。
提前終止原因何在
對于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在機構發布的產品提前終止公告中可見一二。如中郵理財在產品提前終止公告里寫明,“當前市場利率大幅下行,影響產品未來運作,在目前產品實際業績達到業績基準的情況下,為保護投資者利益,經與客戶溝通一致,產品管理人決定提前終止本產品。”中郵理財表示,當前這一情況符合產品說明書“產品的終止與產品資產的清算”中的第一條,即:國家政策法規出現重大調整或宏觀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并影響到本理財產品的正常運作,產品管理人有權提前終止該產品。
由于采取止盈策略從而提前終止產品的案例并不少見。某股份行理財人士表示,該司近期產品提前終止原因主要是產品實際收益率達到了約定收益率,所以產品管理人進行止盈操作,提前終止產品,使投資者“落袋為安”。
由于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項目提前到期,故而提前終止理財產品也是常見原因。另一家股份行理財人士表示,“一般存在公募理財產品和私募理財產品兩種,像我司提前終止的某款私募理財產品投向單一的項目資產,由于底層項目資產提前終止了,產品也要做相應終止。對于公募理財產品來說,如果其投向的大部分資產提前到期,而轉投向其它資產有可能拉低產品收益率,那么機構也會考慮提前終止。”
此外,募集規模偏低亦是機構提前終止產品的原因之一。如某國有行理財公司將于6月與7月分別提前終止兩只產品,該司人士表示,“原因主要是產品銷售機構對該司旗下兩只產品的風險評級為三級,這兩款產品均為一年定開型,最近一次分別將于2024年6月及7月開放。近年來,低波穩健的理財產品更受歡迎。由于該款產品風險評級中等,產品波動相較低風險產品略大,受眾客群相比傳統低波動產品較小,產品規模均偏低。”該人士進一步指出,產品開放期通常會面臨較大比例贖回申請,一方面資產交易成本高,另一方面規模可能進一步縮小,這都會對存量客戶產生影響,為避免過小規模帶來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故在下次開放期前考慮根據產品合同約定關停相關產品。
最后,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可能是隨著理財市場監管制度不斷完善,機構為規范理財產品經營管理,更好滿足制度要求而作出的選擇。如,此前某城商行提前終止旗下產品,給投資者的解釋便為滿足監管政策要求。
應對“資產荒”挑戰
隨著市場利率大幅下行,一些銀行理財機構采取止盈策略,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這一行動反映了在當前“資產荒”環境下,銀行理財公司對未來流動性管理與資產配置的擔憂。
銀河證券分析師劉雅坤預計,6月“資產荒”格局將延續,存款搬家現象導致資金大量流入理財產品。然而,“資產荒”邏輯將會繼續演繹帶動利率下行,需要密切關注利率低位及理財規模持續上行所帶來的潛在贖回潮風險。“目前,理財規模水平雖然相對不高,風險仍在可控范圍內,但是,若后續存款搬家現象持續、‘資產荒’不斷演繹,理財規模保持快速擴張,一旦債市出現調整,理財市場可能出現贖回潮,形成負反饋效應。”劉雅坤說。
某資管人士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資產荒’從去年四季度以來持續加劇,長期限的國債收益率大幅下行,造成的局面是固收類產品出現較大浮盈,后續如果出現較大幅度債市調整,理財收益率大幅回落甚至出現虧損就可能引發贖回潮,這將對我們的流動性管理造成很大壓力。”該人士表示,針對該顧慮,資管機構可考慮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進行預防,“一是管理客戶預期,這得益于之前向投資者如實反饋市場變化,比如預計市場變差則提醒客戶謹慎投資;二是加強久期管理,以應對潛在的市場波動。”
(來源: 中國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