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傳承、中西交流對話、擁抱數字時代等新形勢,迫使全球博物館對于其“社會角色”、“如何吸引公眾”等問題進行新的反思。日前,一場名為《亞洲藝術展覽:中法新視角》的國際研討會在法國吉美博物館舉行,中法博物館界人士針對亞洲藝術展覽如今面臨的主要挑戰及其對策展開討論,以期為世界各地的同行及博物館愛好者提供啟迪。
本次研討會共分為四場圓桌會議,近二十名嘉賓分別從發展新的敘事方式、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提升常設展吸引力和打造令人難忘的數字和感官體驗等角度進行交流。吉美博物館館長揚尼克·林茨在會上致辭時表示,中國擁有6000多家博物館,其“造館”能力令人欽佩,“幾十年前,中國博物館界人士曾經來法‘取經’,如今法國博物館在吸引年輕受眾等方面可以借鑒中國經驗”。
針對如何吸引當代公眾的問題,法國國家移民歷史博物館館長康斯坦絲·里維埃認為其手段“不拘一格”。這座博物館的前身是1931年世博會時建立的“金門宮”,如今成為法國移民歷史的敘事平臺。里維埃說,該博物館首先通過其建筑本身的藝術性、館內的歷史遺產水族館將公眾吸引到展品“附近”,繼而通過常設展覽中陳列的歷史及科學事實、私人物品、現當代藝術品三類展品,進一步拉近博物館與公眾、歷史與今天的距離。
博物館也被視為跨文化交流平臺。作為歐洲最大的亞洲藝術博物館之一,法國吉美博物館希望擺脫讓歐洲人“望而生畏”的局面,宣布即將推出“吉美+”項目,將部分館藏部署在法國多個地方進行展覽,主動走近“不了解亞洲文化的公眾”。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認為,博物館既要讓“中國看世界”,也要讓“世界看中國”。目前,該館在“大博物館計劃”框架下,規劃了聚焦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大展、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百物看中國”系列文物藝術出境大展等。她強調,在策劃跨文化視域下的文物展覽時,在題材選擇上應關注目標觀眾的文化背景與接受程度、在敘事上注重中西視域互補、在內容上需呈現主題和歷史背景間的內在張力。
除外國公眾外,青少年是各大博物館努力吸引的另一個群體。湖南博物院副院長陳濱介紹說,該院已編纂博物館進校園讀物、研學教育讀本、博物館教育書籍、教學教具產品20余套,推出線上教育課程近200個,目前形成了一系列全國知名教育活動品牌,其中包括“漢風文化進校園”項目,大大提高了青少年對于湖南博物院常設展的興趣。
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不少博物館致力于在館內提供感官需求,打造令人難忘的觀展體驗。北京故宮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副主任于壯介紹說,故宮致力于為公眾打造完整立體的體驗,強調游覽經歷的文化完整性、空間與時間完整性以及生態完整性。敦煌博物研究院副院長郭青林介紹了該院將數字技術應用于文化遺產保護、提高游覽體驗及文物趣味性等方面的經驗。
本次研討會是2024“吉美中國年”活動的一部分。在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吉美博物館計劃舉辦貫穿全年的中國相關文化活動。當天,來自全球各地的百余名業內人士和博物館愛好者出席活動。
(來源:新華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