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在楊凌良科種業基地,處處是豐收景象:小麥鋪滿曬場,工作人員分批將曬好的小麥收攏起來,往倉庫里堆放;不遠處,旋耕機已開始翻地,為播種玉米打好基礎。在玉米新品種展示田,幾畝綠油油的春播玉米格外搶眼。
△6月7日,在楊凌良科種業基地的玉米新品種展示田里,玉米長勢喜人
“楊凌良科種業基地占地1400畝,包括小麥玉米育種、新品種示范展示、小麥原種繁殖、小麥玉米區域試驗等功能區,這里還是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實訓基地。”楊凌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玉米研究院院長劉新江說。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楊陵區錨定“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目標,挖掘“楊凌農科”、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楊凌農高會“三張名片”蘊含的人才、科技、創新等豐厚潛力,從多方面精準發力,著力破解科技創新瓶頸問題,奮力在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新作為。
為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楊陵區堅持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站C位”、挑大梁,應用并推廣數字化、智能化設施裝備,加快建設現代設施農業、農產品深加工和快速檢測成果轉化等重點項目。
在種業研發過程中,楊凌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不斷更新技術、創新形式,努力做強農業“芯片”。
“在玉米育種環節,我們與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進行合作,打破傳統套袋自交授粉的育種方式,選用新技術進行玉米育種,將花粉直接培育成幼苗,產生純合體。這顯著縮短了育種周期,節約了人力財力。”劉新江介紹,“在小麥育種環節,我們除了在關中進行育種試驗,還在海南、青海等地建設小麥育種基地,這樣一年能種3茬小麥,育種時間也能縮短30%左右。”
楊凌良科種業基地與楊凌天海智慧水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智能水肥一體機,可實現65畝試驗田的精準化水肥控制。該基地還打造了智能溫室、種子加工中心等用于科研與示范推廣。
“今年,我們在智能溫室主要進行小麥的抗旱性鑒定。”劉新江指著一捆剛收割的小麥介紹,“在溫室內,我們可以精準控制澆水量,通過試驗測出不同品種小麥正常出苗所需要的最低水量,從而了解新品種小麥的抗旱能力。”
“黑科技”讓種業創新駛入快車道。“今年,我們的小麥新品種良科6號有望通過國家審定。還有一個我們自主研發的玉米新品種,在黃淮區域進行了試驗,表現出高產等優良特性,有望在秋季通過國審。”劉新江笑著說。
在發展中,楊陵區依托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努力推動新成果轉化、新業態孵化、新產業培育。
6月7日,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的大棚內,工作人員正在修剪獼猴桃植株,固定枝干位置。園內,一項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與楊凌夢綠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即食獼猴桃“增氧控溫”預熟庫正在建設。
“這個項目瞄準傳統獼猴桃產業薄弱環節,解決獼猴桃鮮果不易運輸、不宜存放等問題。”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負責人高志雄說,“獼猴桃采摘后,在預熟庫存放3至5天,就能在成熟的同時保證一定的硬度。這樣既方便運輸,也保證了口感,一舉兩得。”
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位于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占地面積230畝,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站提供技術支撐與服務,由楊凌夢綠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與運營管理。園區內有新優品種試驗展示區、標準化栽培展示區、碳基全營養肥料制備區、果品儲藏分選包裝區等板塊,旨在打造一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獼猴桃全產業鏈科技示范園區。
“我們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引進獼猴桃新品種;和江西一家企業開展合作,研發建設全球首條獼猴桃‘呵護式’分選線,實現果實無損分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隊合作,進行碳基全營養生態有機肥試驗,為資源循環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保障。”高志雄稱,“簡單來說,園區為獼猴桃全產業鏈相關技術落地、轉化搭建了一個平臺。”
楊陵區不斷推進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一季度該區10個小麥品種通過國審初審、占全省100%,種子銷售額達7914萬元、植物品種權交易額151萬元。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