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夏”機收,在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的連片麥田里,充滿著濃濃的科技味兒。
慕儀鎮洞坡村利民無人農場的320畝成熟麥田,沒有了往年多臺聯合收割機穿梭往返、機聲轟鳴的作業場景,取而代之的,是一臺無人駕駛谷物收割機在田間勻速前行、“安靜”收割的生產畫面。將收割機收完的一斗小麥裝滿后,一輛無人駕駛運糧車會緩緩地駛向它的旁邊,完成裝卸后將小麥運往糧倉。收割機則繼續它的作業任務。
無人駕駛谷物收割機的行進、轉彎、調頭、收割、卸糧,離不開一位在樹蔭下密切注視著其運行軌跡的操作機手王浩杰。
王浩杰說,利民無人農場的320畝麥田,去冬至今的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作業,全部依賴的是無人駕駛關鍵技術的應用。“今年春季對條銹病、小麥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則依賴的是兩架大型植保無人機的‘空中作業’。可以說,空、天、地一體化的無人田間作業技術體系,是我們農場實現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種植的核心。”
王浩杰說,無人駕駛收割全過程的核心,在于北斗導航系統的大力支持。“北斗導航系統的衛星與農場的智慧控制中心相連,智慧控制中心又會將具體的作業面積和機械的行進軌跡進行精準化處理,在智能控制終端、自動定位技術等高新科技的加持下,農場小麥連獲豐收成為可能。”
利民無人農場負責人王久利說,無人駕駛機具的應用,帶來的好處真是說也說不完。“由于無人駕駛播種機在田間是勻速運行,避免了每寸土地‘漏播漏種’。由于播種均勻,小麥下種后出苗整齊也就順理成章,整片麥田生長‘齊步走’,確保了生產的集約化。我們做過測算,由于將每畝土地的每毫、每分都納入了耕作范圍,每播種100畝土地,會有效增加播種面積1畝,產量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與傳統作業方式相比,無人駕駛收割機的應用,還大大提高了收割進度。王久利說:“傳統機收的作業時間一般都在白天,遇到‘爛場雨’,農民們只能‘望田興嘆’。無人收割機,可以在夜間‘連軸轉’收割,300多畝小麥,1臺收割機3天就能全部收完,這在以前是想也想不到的。”
品嘗到智慧農業的“甜頭”,王久利對未來有著更大的期待:“2022年,農場的小麥畝產達到了創紀錄的1500斤。當時的種子下播量、灌溉用水量、農家肥施用量等,我們已經建立了大數據模型分析系統,未來只要按照2022年數據‘照貓畫虎’,利民農場的小麥連續豐收將成為可能。”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副區長楊利剛說,以關鍵生產環節作業實現智能控制為抓手,無人化田間作業解決方案正在陳倉區試點推廣。“利民無人農場的成功探索為我們積累了經驗。相信在北斗導航等高新科技的加持下,陳倉區近40萬畝小麥,有望連年獲得豐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