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北哈州的一處莊園農場,鮑尓江一家全體出動,將大捆小麥推上集中收糧的運輸車,碼得整整齊齊。一輛輛“金色貨車”浩浩蕩蕩順著修整的鄉間大道,向哈薩克斯坦-中國糧食口岸駛去。“訂單農業”給鮑尓江一家帶來了“忙碌”,但是對他們來說,這是“幸福的汗水”。“家里這么多地,糧食銷路始終存在問題,想種又不敢種。自從有了長期穩定的訂單,地里源源不斷能長出錢來。”
2017年,愛菊糧油工業集團(下文簡稱愛菊集團)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哈國立大學、當地農場主等合作籌建新型訂單農業合作社,采取“訂單農業、訂單收購”方式,實施種子研發、種植、管理、收割、收購、存儲”一條龍運營策略,力爭指導當地農戶“種什么、種多少”,解決他們“賣糧難”問題。
“牽頭在哈薩克斯坦建設中哈農業科技示范園,對當地民眾意義深遠。”西農大教授張正茂說,“盡管當地土壤肥沃,但是小麥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先天不足’,導致單位產量一直上不去,而我國的小麥農藝性狀優良,恰好可以彌補這一劣勢。”高校農學科研團隊的支持為當地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轉機,也為“訂單農業”的快速推廣構建了扎實基礎。
企業出海之路并非坦途,愛菊也不例外,最早進入哈薩克斯坦時,可謂舉步維艱。當地農業生產基本“看天吃飯”,政府與金融機構對農業缺乏信心,農戶生產面臨銀行高息貸款的高風險高成本;物流運輸“先天不足”,文化差異“根深蒂固”,當地農戶對外來企業更是難以建立信任關系。面對一系列棘手問題,愛菊集團通過大量的實地走訪、市場研判后決定走“訂單農業”之路。
“訂單農業”模式不僅是愛菊集團出海扎根、本土化經營的一次成功實踐,同時推動哈薩克斯坦當地農業快速發展,為當地農戶解決了“種糧難、賣糧難、生產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
當然,訂單農業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加持,為了進一步拉動當地農戶的合作意愿與積極性,改善哈薩克斯坦農業基礎建設較為原始落后,產能較低的現狀,愛菊集團聯合西北農業科技大學農學院(下文簡稱西農大),與哈薩克斯坦塞福林農業技術大學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建立北哈小麥、油菜新品種示范園,選育作物新品種改良,聯合培養相關人才。愛菊集團聯合西農大建立4500畝新種培育示范園區,并擬成立農業技術服務公司,為當地農戶提供技術支持。愛菊集團辦公室主任唐家龍向記者透露,示范園區針對哈薩克斯坦本土小麥種子進行改良培育,最新品種畝產量最高能提升80%以上,達到300斤/畝。當這批種子投入使用,將大大刺激當地農戶的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