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紅賣課風生水起。一些網紅披著情商、財商、成功學、精英教育等外衣,向粉絲銷售所謂的“IP課程”,不少課程雖價格昂貴卻備受追捧。由于缺乏相關標準和規范,網紅賣課市場呈現出野蠻生長的狀態,從業者資質良莠不齊、課程普遍同質化,網紅根據自身的“咖位”對課程隨意定價、消費者退費維權難等問題屢見不鮮。(6月19日《工人日報》)
知識付費,本是對知識價值的認可與尊重,是互聯網時代知識共享與傳播的創新模式。但在幾乎無門檻、無規則、無約束的野生狀態下,這個市場魚龍混雜,一些網紅搖身一變,成了無所不能的“導師”:只要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哪怕沒有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證書),也能教人如何“年入百萬”;哪怕沒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心理導師;哪怕不懂AI,也可以大肆販賣AI課程。
更令人擔憂的是,某些平臺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審核機制形同虛設,讓那些“無證上崗”的“講師”得以大行其道,甚至利用傳銷式的運營模式,編織起一張張復雜的關系網,通過販賣夢想和恐慌,將粉絲一步步引入消費陷阱。從表面看,粉絲買網紅的課程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但實際上,網紅賣課是假,制造焦慮后把粉絲當“韭菜”收割是真。說直白點,如此賣課,與騙錢有什么本質區別?
為何那么多人甘愿成為“韭菜”?這背后,是信息爆炸時代特有的“知識焦慮”。面對海量信息,人們渴望快速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以期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網紅們恰恰抓住了這一點,用夸張的承諾和看似權威的身份,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成功的“空中樓閣”,讓粉絲在幻想中迷失自我。他們利用粉絲的信任和追捧,將粉絲當作提款機,不斷榨取他們的錢財,一茬接一茬地“收割”。
近年來,從元宇宙、區塊鏈到ChatGPT、Sora,每當有新技術出現,總有人會搶抓風口,通過打造人設、制造話題、販賣焦慮,賺取豐厚的流量和利潤。事實上,相比新技術、新知識,網紅們更懂營銷學、洗腦術,更懂粉絲的焦慮心理。今年2月,網紅“AI教父”李一舟課程被下架,就是典型案例。
面對粉墨登場的網紅,面對天花亂墜的宣傳,任何一個成年消費者都應保持理性和清醒,別被“大忽悠”收割了“智商稅”。成功沒有捷徑,想通過購買網紅課程的方式實現成功,甚至“改變家族命運”,豈不是癡人說夢?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