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拿下一份滿意工作”“專家3V1真人代投遞”“每周60分鐘職業規劃聊天”,最近,“陪跑求職訓練營”在求職市場上悄悄興起,引得畢業生趨之若鶩。近兩年,“求職”成了一個賽道,各種求職機構紛紛冒頭,不少個人博主轉型求職市場,利用前期積攢的粉絲基礎開始承接改簡歷、就業指導等項目,時機成熟后則仿照機構開設個人“求職訓練營”。(6月19日“勞動報”微信公眾號)
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就業焦慮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應屆畢業生。如近年來,高校畢業生逐年增長,2024屆高校畢業生就預計達到1179萬,比去年再增21萬人。就業崗位有限,畢業生卻持續增長,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焦慮也就更加突顯,加之一些“求職訓練營”推波助瀾,煽動就業焦慮情緒,讓“陪跑求職訓練營”受到越來越多畢業生的青睞。似乎“求職訓練營”成了他們的“就業稻草”。
畢業生剛走入社會,求職經驗欠缺,能夠接受專業的就業指導,對他們的就業肯定有幫助。但當前求職市場上的“求職訓練營”卻良莠不齊、亂象叢生。比如一些“求職訓練營”存在師資不足、課程內容空洞、虛假宣傳和費用高昂等問題。比如有培訓機構甚至開出10萬元一期課程的天價。
一些“求職訓練營”利用畢業生求職心切,從中漁利。大學畢業生本是為了避免走彎路,為了求職順遂,選擇“求職訓練營”,不想卻真的可能被人“上了一課”,沒踏入職場的“坑”,先進了“求職訓練營”精心設下的“陷阱”。
實際上,類似“求職訓練營”這樣的亂象早已有之。比如針對“考研熱”有考研培訓,有一些考研教育培訓機構就開設天價“協議班”“保過班”,聲稱配備“優良師資”,并打出“保證”通過復試等旗號,收費動輒便十幾萬元。實際上,“協議班”言過其實,培訓機構打出的“失敗即退費”,要真的退費卻并不那么容易,會有諸多條件限制,有的只退學費的零頭,有的不予退一分錢。
針對“求職訓練營”這樣的亂象,大學生等消費者要增強防范意識、維權意識,不要盲目消費,不要聽信商家忽悠,如果要選擇“求職訓練營”,也要先查看對方是否具備相應資質,與對方簽訂合同,也要認真了解合同內容,避免被商家“挖坑”欺騙。還要看到“求職訓練營”火爆背后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的旺盛需求。對此,需要高校要能重視就業指導,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打造專業化師資隊伍,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指導服務。如果高校能夠提供優質就業服務,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焦慮也能得到有效緩解。
另外,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求職訓練營”等教育培訓市場的監管力度,要求培訓機構規范運行,不能縱容培訓機構通過虛假宣傳、“價高課劣”等方式侵犯消費者權益,要督促培訓機構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對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要予以嚴厲打擊,加大不法商家的違法成本,遏制商家非法牟利的沖動。
“求職訓練營”不能收割消費者韭菜,不能成了“騙子大本營”“割韭菜營”。規范求職市場,促進行業規范發展,才能更好保護廣大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