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網友在參觀上海短視頻中心時稱“短視頻拍攝場景都是假的,每一扇門后都是一個主題”;江西旅游廣播官方微信公眾號不久前刊播視頻新聞《短視頻拍攝場景竟然都是假的》,揭秘短視頻拍攝皆為固定劇本和場景內創作。這些舉措,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短視頻虛假擺拍的關注。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份,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53億人,較2022年12月份增長4145萬人,占網民規模的96.4%。短視頻涉及休閑娛樂、教育、科普、新聞等多方面內容,大大拓展了內容創作者的表達形式與空間。不過,在商業化、娛樂化大潮推動下,短視頻利用虛假人設、場景、情節、道具進行擺拍的現象層出不窮。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因為相關方想獲取流量和利益。
短視頻行業急速擴張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發展,為擺拍者提供了便利條件。從視頻腳本、人設、場景、道具到后期制作,每一步都有專業人員的“精心設計”,通過專業拍攝和劇情表達,編造出有沖突感的故事吸引公眾觀看,從而利用人設劇本獲取流量來牟利。同時,短視頻創作門檻低,從業人員魚龍混雜,大部分追求流量至上,缺乏自身獨特的、有價值的內容輸出。在流量思維影響下,一些短視頻創作者只會追尋社會熱點,圍繞有話題、有爭議的事件進行拍攝,并隱匿其虛構意圖,引導公眾情緒以獲取關注和流量。短視頻擺拍場景多樣,大多數是以生活痛點和社會熱點為主題,過度擺拍可能引起爭議,對于大眾認知、社會秩序等都會產生嚴重危害。另外,擺拍還會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不可任由短視頻擺拍自由“生長”、任其發揮,是時候治一治、管一管了。對此,應多方合作、綜合發力。加強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明確網絡短視頻創作主體的責任,加大對傳遞錯誤觀念、刻意制造爭議、煽動公眾情緒擺拍行為的監管和懲處力度。短視頻創作主體應堅守創作底線,加強短視頻拍攝內容的創新與提升,遵循正確價值導向,從而產出和傳播優質的短視頻。還要明確合理擺拍的邊界,在虛構情節和劇情演繹中注明“虛構演繹,謹慎識別”“創意作品”等標識,幫助觀眾識別。相關短視頻平臺需要建立健全短視頻擺拍的審核和標注機制,完善短視頻發布、推流的標準,對虛假演繹短視頻的內容認真審核,以維護良好網絡生態。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