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麥隆克里比深水港,十幾米高的龍門架正在為萬噸級貨輪起吊貨物;在烏干達姆巴萊,工人在中烏姆巴萊工業園打造本土品牌;在贊比亞謙比希銅礦,“數字化礦山”推動當地采礦業技術革新……
近年來,中非在工業化合作方面優勢互補、成果豐碩,雙方合作求“質”向“新”,在推動構建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道路上不斷邁出新的步伐。
賦能非洲工業化
大型機械隆隆作響,運輸車輛來回穿梭,近千名工人忙碌作業……位于喀麥隆南部大區的克里比市,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港灣)承建的深水港二期工程正進入建設高峰期。
在已投入運營的克里比深水港一期碼頭泊位上,停靠著一艘來自新加坡的3萬噸級貨輪,十幾米高的龍門架正在起吊貨物。“喀麥隆最大城市杜阿拉的港口水淺,只能停靠萬噸級以下船舶。而在這里,停靠十萬噸級的貨船都不是問題!”當地工程師埃里克說。
據悉,克里比深水港二期項目預計今年底完工,屆時將增加兩個泊位。喀政府還在港口附近規劃出1.5萬公頃土地,用于建設工業園和物流園,目前已吸引多家工廠和物流公司入駐。
同樣由中國港灣承建的克里比-羅拉貝高速公路已通車近兩年。“這條公路連接克里比深水港和該國主要城市,將有力推動喀麥隆工業化進程。”喀麥隆公共工程部長埃馬紐埃爾·恩加努·朱梅西說。
要想富,先修路。中方在非洲參與修建超過6000公里鐵路、6000公里公路、近20個港口、80多個大型電力設施……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支持下,中非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成果豐碩,工程質量過硬,在非洲工業化發展和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非洲工業化起步晚、底子薄。只有改善基礎設施,促進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非洲才能開展規模化工業生產活動,并有效整合工業產品銷售市場。”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教授科斯坦蒂諾斯說。
助力“非洲制造”
清晨,在烏干達東部工業重鎮姆巴萊,當地工人三五成群,穿過中烏姆巴萊工業園大門,走入各廠房,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這座國家級工業園距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約200公里,由中國民營企業天唐集團投資運營,自2018年3月啟動以來已吸引40余家企業入駐,為當地創造5000多個就業崗位。
家電、日化、家紡、建材、醫藥、汽車制造……乘車行駛在占地數千畝的園區里,筆者發現這里匯聚的行業與烏干達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打造工業園的初衷就是幫助填補烏干達在這些重要生產領域的空白,降低消費成本。目前,園區已孵化多個電視機和智能手機本土品牌。”天唐集團總經理王文通說。
近年來,塞內加爾迪亞姆尼亞久工業園、尼日利亞萊基自貿區、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這些中方參與投資的合作園區對非洲國家招商引資起到“筑巢引鳳”的作用,快速吸引企業建成產業集群,形成產業發展優勢,進而帶動非洲國家制造業發展,加速當地工業化進程。
烏干達貿易、工業和合作部工業國務部長戴維·巴哈蒂說,中國企業和投資者在烏干達經營的工業園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制造業,助力非中工業化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與非盟《2063年議程》目標相呼應。“期待這些工業園能夠孕育出更多非洲本土品牌,讓‘非洲制造’走向世界!”
培養現代工業人才
走進贊比亞謙比希銅礦東南礦體的生產數字管控中心,大屏幕上礦井采、掘、機、運等各生產環節運行情況清晰可見。“即便沒有下井,我們也能對井下動態了如指掌。”中色非洲礦業有限公司(中色非礦)總經理助理姆韋爾瓦·迪安說。
中色非礦是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和贊比亞聯合銅礦投資控股公司為重新開發關閉十余年的謙比希銅礦而共同投資設立的公司。在幽深的礦道里,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但這座“數字化礦山”已不再大量依靠人力下潛開采,取而代之的是計算機管控一體化系統,用數字化手段實現生產過程的可控化及業務管理的精細化,幫助一線解決安全生產問題。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中非高質量合作的關鍵引擎。當前,中非在新科技、新能源、新產業領域交流日益密切,對助力中非工業化合作提質升級、培養當地現代工業人才、促進非洲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盧旺達魯班工坊由中國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與盧旺達理工學院合作設立。今年4月,30名當地學生飛往中國,開啟為期一年的職業技能求學之旅。
電氣自動化專業三年級學生伊希姆韋·亞舍爾在出發前時說:“電氣自動化技術遍布于現代工業各領域,學習這個專業可以為我們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作出貢獻。”
“人才在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肯尼亞學者、前交通部副部長蓋里雄·伊基亞拉說,近年來中方幫助非洲許多國家培養工業化技術人才,助力非洲國家將人口紅利轉化為發展優勢。(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