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將至,北京、上海、蘇州等多地旅游景區相繼取消實名預約引發關注:景區取消預約制,會在全國推廣嗎?
預約制并非完美無缺,尤其是最近幾年旅游需求井噴,一些景區刻板采取預約制,如只能通過線上預約,將部分老人拒之門外;只設置提前預約一種入館方式,導致“站在門口進不去”情況等,給游客帶來糟心體驗。同時,預約制也并非一無是處,至少,承載力嚴重不足的熱門景區、文物保護等級高的文博場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自然保護區、游覽空間比較有限的古典園林等,通過預約制限制客流量還是很有必要的。
既然利弊共存,對于景區預約制存廢的討論就不能一概而論,而應進一步聚焦如何運用預約制,以最大程度趨利避害。
一個景區在某個時段是否適合實行預約制,應根據日均游客量、最大承載量等實際情況,詳細評估相應后果再做決定。以風向標意義較強的北京為例,北京市文旅局日前發布,“除故宮、國博等旅游景區和對外開放單位外,全市旅游景區已全面取消預約要求”。一方面,政策沒有“一刀切”,熱門景區保留了預約制,能夠引導游客提前規劃行程、分散高峰人流;非熱門景區取消了預約制,有助于推動潛在需求釋放,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景區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看似預約制是從最近開始松動的,實際上,相關部門早已綜合評估過游客數據、業內反映等,釋放了松動信號。即使同一景區,在淡旺季等不同時段,也應根據實際靈活決策,才能在給游客提供最大方便的同時,維護好景區的秩序與活力。
非熱門景點取消預約制是大勢所趨。近期媒體探訪發現,部分景區取消預約后迎來了客流高峰。基于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客流的監測和疏導,避免游客扎堆。多地取消景區預約制的同時,提出“增設遮陽避雨棚(傘)、遮陽避雨休息區域和休息座椅等降溫避雨設施,嚴防發生高溫中暑”“按暑期客流量增設臨時廁所,增加保潔人員,加密保潔和垃圾清運,保障平價水、平價食品等防暑降溫飲料和簡餐供給”,都說明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才能把客流量和旅游體驗一起提上去。
至于熱門景區“一票難求”,典型如“頂流”故宮,問題不在于預約本身,而是游客對“打卡”網紅景區存在強烈偏好。其實,一些網紅景區還有一定擴容空間,可以盡可能按照最大承載量規劃參觀接待的數量,也可以考慮適當延長開門時間,以增加供給。此外,開發更多旅游資源,不僅能分流游客,還有助于促進市場活躍度整體提升。供需矛盾并非調整預約制就能解決,不過,從近年來的一些輿論熱點看,留出一定數量的門票現場銷售、整治“黃牛”,也能減少人們對預約制的負面情緒。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