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人單位的人”才能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這是很多人對住房公積金政策的印象,如今,這一印象正在被打破——據6月2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當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范圍正在穩步擴大,在重慶等6個首批試點城市的基礎上增加了濟南等7個試點城市,助力更多靈活就業人員穩業安居。
對勞動者來說,繳住房公積金有諸多好處,如:買房可以享受低息貸款、可提取公積金用于租房、償還公積金貸款本息、退休后一次性提取等。過去,繳納公積金以及享受公積金福利,是“單位人”的專利。但近年來,不少靈活就業人員也加入“公積金大家庭”中,這不僅助力靈活就業人員圓了安居夢,也做大了公積金基金“蛋糕”。
住建部等部門近日聯合發布的《全國住房公積金2023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13個試點城市有49.37萬名靈活就業人員繳存住房公積金,比上年年末增長124.10%。這一巨大增幅不但說明靈活就業人員對公積金有強烈需求,也體現出相關試點城市的政策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重慶為例,當地通過降低參與門檻、豐富繳存使用方式、加大保障力度等方式,吸引靈活就業群體參與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截至目前,參與人數超27萬人,繳存金額突破8億元,在全國試點城市中排名第一。重慶經驗帶來的啟示是,公積金制度越靈活,越有吸引力。靈活就業群體的最大特點便是就業靈活,面向他們的公積金制度不能死板。
盡管在13個試點城市中,公積金制度已覆蓋49.37萬名靈活就業人員,但在這些城市龐大的靈活就業人員數量中,仍然占比較少。數據顯示,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如何讓更多靈活就業人員看到參加公積金制度的好處并積極參與,這是試點城市要研究的問題,從而為其他城市積累寶貴經驗。
具體而言,試點城市既要互相學習也要勇于創新,而創新要圍繞“活”做足文章,以求最大程度覆蓋靈活就業者,除了在降低參與門檻、豐富繳存使用方式上靈活外,還要主動、善于傾聽相關人群的意見。
比如,不少靈活就業人員在農村老家有住房,加之城市房價高、生活負擔重,因此他們通常并無在城市買房的想法,自然也就沒有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意愿,對于這部分人群而言,到手的現金更有現實意義,可否為這部分人群量身定制相關政策,值得探討。再如,目前公積金異地繳存和使用問題,影響著靈活就業人員的參與意愿,這同樣需要政策來破解。這方面,重慶與四川已建立成渝兩地靈活就業繳存人權益接續與互認互貸機制,方便了兩地靈活就業人員異地繳費和使用公積金,但目前其他試點城市之間還缺少這種機制,地域間政策、信息壁壘亟待破除。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流動將更頻繁,無論是住房公積金制度還是社會保險制度,只有與時俱進,才能適應社會變化,滿足更多人群的需求。期待相關方面能從頂層設計上加快改革布局,讓公積金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