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主席、28歲的若爾當·巴爾代拉24日在巴黎召開記者會,發表競選綱領,全面闡述自己如果成為法國總理后將采取的政策路線。他稱,“國民聯盟”是當前唯一能實現法國人民意愿的政治力量。法國國民議會選舉將于6月30日舉行,近期的多項民調均顯示,極右翼獲得了比其他各派都高的支持率。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國民聯盟”在法國執政如今看幾乎近在咫尺。這讓國際社會極為憂慮,德國總理朔爾茨直言,不希望法國極右翼獲勝。“所有的選舉都很重要,但有些選舉卻是震動全球的。法國即將舉行的可能是二戰以來最具破壞性的選舉——不僅對法國,而且對歐盟、大西洋聯盟以及戰后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的殘余部分也是如此。”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25日發表評論文章稱。
馬克龍“政治豪賭”前景不妙
美聯社稱,巴爾代拉24日在巴黎豪華街區一個大理石裝飾的場地召開了一場冗長的記者會,他身穿清爽的灰色西裝,系著黑色領帶,面帶微笑、泰然自若,頗具親和力。退出歐洲電價規則、叫停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大力推動的失業保險改革法案和養老金改革、限制外來移民、恢復非法居留罪、廢除在法國出生者獲得法國國籍的“土地法”、放棄歐盟2035年起禁售燃油汽車的禁令……巴爾代拉闡述了他的政策主張。他稱,一旦自己當選,將會為民眾“在生活品質、安全和移民領域的擔憂”提供明確解決方案。
法國執政黨在6月9日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失利后,馬克龍出人意料地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提前舉行選舉以“澄清”民意。法國國民議會共577席,選舉采用兩輪多數投票制。第一輪選舉中,如果有候選人能夠得到超過所在選區半數的選票,并且其票數超過選區登記選民數的25%,則直接當選。如沒有候選人滿足這一條件,得票數排名前兩位的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選舉,得票多者當選。第一輪投票預計將于6月30日舉行,第二輪在7月7日舉行。
至少從目前的民調數據看,馬克龍的“政治豪賭”前景不容樂觀。法國國際廣播電臺25日稱,多個民調數據顯示,左翼和極右翼保持挺進勢頭,而馬克龍的執政聯盟持續衰落。法國《費加羅報》24日發布的民意調查顯示,36%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國民聯盟”為主的極右翼競選聯盟,領先左翼“新人民陣線”的29.5%和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聯盟的20.5%。從議員席位上看,極右翼有望獲得220-260席,將成為國民議會的第一大政治團體。在7月7日第二輪選舉后,如果“國民聯盟”及其盟友能夠獲得國民議會絕對多數席位,巴爾代拉有望成為下一任法國總理,開啟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與極右翼“共治”時代。
三大陣營正面交鋒
“在選民為幾十年來最兩極分化的選舉做準備之際,法國三大政治陣營25日在一場關鍵的電視辯論中展開正面交鋒”,法新社稱,當天出場的三人分別是:巴爾代拉、馬克龍政府總理阿塔爾和“不屈法國”黨主席邦帕德。報道稱,一些人認為,電視辯論不太可能改變三大集團之間的平衡。“什么辯論?人們已經做出了選擇,已經成型了。”馬克龍團隊一位高層成員告訴法新社。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一直被指擅長“煽風點火蠱惑”的“國民聯盟”最近一周被指在幾項關鍵政策上出爾反爾。該黨一向主張,一旦上臺,立即廢除64歲退休法案,所有人60歲退休。但該黨在預感到可能執政后開始退縮,巴爾代拉24日試圖對其政黨只知煽動并無任何治國方案的指責作出回應,他稱,20歲之前開始工作,且已擁有40年工齡的法國人可以在60歲退休。
報道稱,兩周以來,執政聯盟在民調中的表現并無明顯起色。總統馬克龍一再利用各種機會,向選民說明其解散議會的決定是不得已、但也是負責任的決定,但他顯然并未能說服選民,也未能贏得自己陣營的認同。24日,馬克龍在一檔播客節目中警告稱,法國極右翼和左翼執政都可能帶來“內戰”。
馬克龍稱,“國民聯盟”的競選宣言及政策都是建立在“污名化或制造分裂”的基礎之上,“它們是根據宗教或出身對人們進行劃分,這會導致分裂和內戰”。而針對左翼“不屈法國”黨,馬克龍稱,該黨提倡的是所謂“一種社群主義形式”,“內戰也會由此而來”。
極右翼和左翼都對馬克龍的言論作出回應。“國民聯盟”領導人瑪麗娜·勒龐表示,馬克龍的論點“軟弱”,表明“他認為自己輸掉了這次選舉”。“不屈法國”黨領導人梅朗雄批評稱,是馬克龍自己提出的政策才導致發生內亂,例如在法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發生的民眾騷亂。
“法國處于懸崖邊上”
“法國處于懸崖邊上”,英國《衛報》24日發表社論稱,馬克龍的“魯莽賭博”被證明是給瑪麗娜·勒龐和激進右翼的一份禮物。盡管“國民聯盟”的議席數可能達不到絕對多數,但它似乎已在唾手可得的范圍內,這本身就很了不起。在2017 年馬克龍開啟第一個總統任期的那年選舉中,“國民聯盟”僅贏得了8個席位。文章稱,左派陷入分裂,中間派不被民眾支持,戰后法國一直將極右勢力拒之門外的“共和陣線”現在已經岌岌可危。
“政治新聞網”25日的文章稱,法國在歐盟的領導地位、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以及作為全球大國的影響力,使得這次選舉幾乎與 11月的美國總統選舉一樣,都是一場“世界選舉”,其造成的影響遠不止法國。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