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觀察報》報道,某養老行業協會專家近日表示,最近在和多家養老機構溝通過程中了解到,機構內確實出現了農村老人因經濟原因退院增多的情況。
在南方某GDP百強城市運營近十家農村養老機構的一位從業者表示:“往年,老人因去世或經濟等原因退院的比例約為15%,而今年上半年,許多老人家屬都主動找上門來說因外出就業機會減少、多數時間在家,所以把老人接回去護理。這也導致機構整體退院率提高到25%?!?/p>
其實,這一現象在城市中也在發生,一家養老機構就表示,這兩年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非本地戶籍老人數量越來越少,去向大多為兩類——去離城中心更遠、收費更便宜的養老機構,或再次跟隨子女回原戶籍地的養老機構。這是因為大城市工作機會減少,子女收入降低,不少務工人員返回老家,老人也只有跟隨返家。
其實,把老人接回去的還算是好的。部分農村養老機構面臨的挑戰是,子女拖欠護理費卻不接走老人,并且故意失聯,把老人扔在養老院。養老院不能把老人扔出去,就只能養著。對于欠費的老人,養老院可能降低伙食標準,不提供護理和醫療。即便生活可以自理,但營養不好,得不到足夠的醫療,老人的身體也會受到影響。至于失能老人,一旦不提供護理,褥瘡、肺炎,都會成為致命的一擊。
子女把老人接回家照顧,對老人來說,是喜憂參半。一方面,回家了,有親人陪伴,親情會讓老人感覺到溫暖,也更加自在,心理感受會更好;另一方面,住養老院的農村老人,基本上都是高齡失能老人,護理要求較高,比如,需定時翻身、喂藥、測血糖、喂流食等等。養老院通過集約化的方式,可以降低這個成本。當老人返家后,子女在家護理,雖然是親情所系,但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時間長了難免懈怠,再加上技能不足,長期護理質量可能趕不上養老院。所以,農村老人養老院退院潮,長期看,可能造成老人壽命下降。
在家養老,其實對整個社會而言,也是一件高成本的事。護理老人,特別是失能老人,會將一個壯年家屬綁定在一起,但一個護工可以照顧幾個老人,這就意味著,一個可以創造更多價值的勞動力,因為專職照顧老人,實際上創造的價值只相當于一個護工的幾分之一。整個社會就損失了這部分財富。
那么,能不能降低養老院的價格呢?這看起來是很難的。2019年4月,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就曾表示,通過調研統計發現,北京市養老機構盈利狀況十分嚴峻,只有4%的養老機構實現盈余,62%的養老機構需要10年以上時間才能收回投資。
農村老人退院潮,沒有一蹴而就從根本上解決的辦法,但并不是不可以緩解。最見效的辦法,就是把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養老中去。社會產生的總財富是一定的,可以用來修橋鋪路,可以用來養老撫小,可以用來科研教育,通過調整這些項目的比例,給養老院更多的補貼,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養老機構則要從提質增效入手,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廣智能化設備和服務方式,提高養老效率,通過降低收費,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養老服務。另外,可以探索創新農村養老機制,通過鄰里互助等方式,將單一的“院養”與“家床”結合、與“醫養”結合,以更高效的方式解決回流老人的養老問題。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