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是一個有著深厚底蘊的城市,九曲黃河和萬里長城的磅礴氣勢為它帶來了無盡的力量,大漠風光和黃土風情的碰撞為它涂抹上壯美的顏色。然而,榆林也曾被漫天黃沙和貧瘠的黃土地所困擾。
6月26日,當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陜西采訪團來到這里時,看到的是滿地滿坡蔥郁的綠色。而這綠色是一代代榆林人在黃土高原上接續努力,修水庫造梯田,植樹種草逼退黃沙結出的碩果。
來到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村官林”。“我們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樣板村,現在有生態林2300畝,經濟林1000畝,大淤地壩126座,林草覆蓋率70%。2023年村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0元。”高西溝村原專班負責人周文東興奮地介紹。從周文東的話中不難看出,高西溝村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已深深地刻在了高西溝人的基因里。
在高西溝水保生態展館里,看著一張張老照片和黃土高原地形地貌的展示模型,對高西溝曾經有過的惡劣環境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
“最開始,是在溝里打壩,想攔住洪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豐收的甜頭還沒嘗多久,大水一來,壩就被沖垮了。高西溝人很快總結經驗,認識到必須先治溝再治坡,修水平梯田是治理坡面的根本措施。于是,在山頂緩坡建臺地,修水平梯田。”高西溝村第一書記常靜介紹。
在與惡劣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高西溝人對生態環保的認識更深了。“溝底打了壩、天旱地不怕,淤積一寸泥,可擔百擔肥”“抓土不抓水,大旱吃大虧”,一個個短小精悍的順口溜中蘊含著高西溝人水土治理的智慧。
如今,高西溝積極踐行生態環保理念,不斷創新發展,從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入手,發展了“三二一”模式,即林、草、糧的用地比例為3:2:1,實現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溝、不向黃河輸送泥沙”,把一個地表破碎、土地貧瘠的禿山溝治理成山青水秀、旱澇保收的“陜北小江南”。
來到榆林市榆陽區的小紀汗林場,一望無際的綠色映入眼簾。這片林場主要由樟子松組成,適宜在沙漠中生長。據小紀汗林場場長羅向軍介紹,該林場始建于1958年,擁有固定苗圃地1800畝,營林總面積36.6萬畝,是三北防護林建設的重點林場之一。2009年以來,該林場新建苗圃1000畝,累計營造以樟子松為主的針葉林21萬畝,完成森林資源管護36.6萬畝,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榆林市作為我國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重點地區。歷經40余年的艱苦奮斗,榆林市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已經取得巨大成效,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同步推進,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共同提高。
截至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360萬畝,林木覆蓋率由1977年的12.5%提高到36%,沙漠腹地營造起萬畝以上的成片林165塊,建成了總長1500公里的長城、北緣、環山、靈榆四條大型防護林帶,沙區860萬畝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實現了局部區域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由1977年的3.6億噸減少到現在的2.12億噸。
榆林,這個曾經千溝萬壑的土地上生長出綿延的綠意……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