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南溝村大多數村民,都是靠蘋果發家致富。”6月24日,記者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時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這里蘋果樹漫山遍野,家里種了30多畝蘋果樹的村民張忠說,蘋果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一個大產業。
為防止夏季冰雹等自然災害,南溝村的蘋果林被罩上了“防雹網”。主辦方供圖
“之前種蘋果都不怎么管,現在我們是精細化管理。”張忠說,現在,果商直接到地里選購蘋果,收入有十幾萬元。
這是上一輩或張忠小時候不敢想的事情。
安塞區南溝村,是陜北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南溝村駐村干部劉玉介紹,曾經,這里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問題嚴重,使得當地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條件差、群眾生活困難。
南溝村村民張忠。 宋莉 攝
“之前挑水,路很遠,可能要走半個多小時甚至一小時。”張忠回憶道,小時候吃水難,村里的路走起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04年他結婚時,打電話要爬到半山腰才有信號。“走出去才能過得好”是當時年輕人的想法。
張忠一出去就是多年,2017年,他和家人返鄉時看到“通村的路上開始堵車”“村里好多果園都掙錢了”,張忠不想外出務工了,他重拾起蘋果樹種植的舊業。他熟悉的“煩心事”旱地種植缺水難題也因為村里淤地壩的升級,有了解法。
在南溝村下的“南溝2#淤地壩”,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用于攔泥蓄水的淤地壩,已安裝了不少現代設備。安塞區水土保持工作隊副隊長劉濤解釋,這些是運行管理及防汛預警信息化監測設備,全天候24小時監測淤地壩水位升降、放水工程運行狀態、大壩位移等情況。“如今大壩的功能也在完善。”劉濤說,這個淤地壩也用于山地果園灌溉和日常農業生產用水。
多個關乎當地水土保持的壩落地南溝村。原南溝村駐村干部張光紅說,村里配備多個水壩,平時下雨時通過排水系統把水有序引導到壩里,又在山頂上建水塔,天氣干旱時用水泵抽水上山。村里還配套了高效節水滴水灌溉設施,通過管網壓到每一棵樹底下。
南溝村蘋果園已安裝高效節水滴水灌溉系統,最近剛完成蘋果套袋工作。同行記者在拍攝記錄果園情況。宋莉 攝
“溝道打壩、梁峁整地、山坡綠化”,憑借一系列科學用水、生態用水等綜合治理,昔日黃山變綠洲,旱地“水”果產業正碩果累累。如今,南溝村水土保持示范園有1060畝矮化密植蘋果園、100畝黑枸杞、60畝櫻桃園、20畝草莓園,還有葡萄、油桃等十余個水果采摘品種。在產業帶動村民增收方面,2015年以來,當地探索推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群眾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村民個個成股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