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宛如一首動人的史詩巨作,敘說著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不朽傳奇。2014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條古老的商貿與文化交流通道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它所承載的輝煌歷史和文化價值,在新時代獲得了全新的詮釋與傳承。如今,站在十年的里程碑上回望,這條連接往昔與今朝的文化紐帶,不僅留存著厚重的歷史記憶,更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與創新活力。
長安,這座古絲路文明進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將輝煌的歷史與城市的現代化發展有機結合,讓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出獨有的魅力和吸引力。近年來,西安市積極推動城市建設與文旅深度融合,文物的保護利用的成果切實惠及民眾,曾經沉睡千年的文化遺產逐漸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為現代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古老的城墻不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而是市民休閑漫步的好去處;博物館里的珍貴文物不再遙不可及,而是通過數字化展示與互動體驗,讓人民近距離感受歷史的溫度。“白天是西安,夜晚即長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對西安的體驗總結,形象貼切地反映了西安城市發展進程中,以歷史文明浸潤現代生活的城市文化氣質。
絲路風華:守護文明的精神燭火
十年前的6月22日,絲綢之路跨國申遺的輝煌成就,如同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星辰,照亮了人類文明的輝煌過往,也照亮了對未來繁榮的無限憧憬。十年來,絲路沿線各國攜手并肩,精心致力于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利用,成果斐然。在絲路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以一系列文化盛事,向世界展示了絲路文明的復興與繁榮。
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的“從長安出發”展覽,通過330余件跨越千年的文物,展現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與輝煌。大唐芙蓉園的“絲路遺產秀”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展覽,讓參觀者深入了解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和保護工作,認識到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傳統的手工藝店鋪星羅棋布。剪紙藝人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飛,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躍然紙上;皮影戲藝人在幕后操縱著人偶,講述著古老的故事;民間藝人們用泥土塑造出形態各異的陶俑,傳承著千年的技藝。這些非遺傳承人們,用他們的堅守和創新,讓古老的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舉辦各種非遺文化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西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多達229項,其中13項被納入國家級名錄。285名傳承人被命名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不僅是技藝的守護者,更是文化傳承的推動者。通過非遺展示和傳習場所的建設,非遺文化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未來,西安將繼續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為絲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活力。絲綢之路作為一條穿越千年的文明紐帶,在新時代的陽光下,以其獨有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價值,在全球文化交流與理解的偉大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是對古代文明的傳承,更是對現代文明的貢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文化支撐和精神指引。
歲月回響:庚續傳統滋養現代文明
西安,這座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城市,正以其豐富厚重的文化根脈塑造著旅游的新內涵,通過多舉措的文物保護與利用,西安不僅讓這些歷史地標煥發新生,更讓文化遺產成為提升城市品質、豐富市民生活的重要資源。
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宮遺址等不僅是古代文明的見證,西安市通過文化活動和創意展示,將這些歷史遺珠轉化為旅游的亮點,讓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魅力。每當夜幕降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的華燈亮起,音樂噴泉隨著旋律舞動,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古老建筑的傳奇,讓人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輝煌的時代。近年來西安的博物館熱也愈發顯著,從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豐富藏品到碑林博物館的書法藝術,再到大雁塔博物館的絲路遺珍,每一座博物館都是探索古代文明的寶庫。
西安不斷探索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徑。修復后的古城墻、重新開放的博物館、歷史街區的保護性開發,以及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展示,都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同時,通過舉辦各類文化節慶、展覽和教育活動,西安將文物保護的成果與市民生活緊密相連,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城市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西安的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創新的源泉。它們承載著過去,照亮著未來,激發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熱烈追求。通過保護和利用好這些文化遺產,西安展現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時代價值,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探索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