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即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金融活水”如何讓“科技之花”綻放得更絢麗?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文件首次明確了科技金融的“施工圖”,提出“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為“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指明方向。
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居首位。前不久召開的“科技三會”強調,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之所以如此強調科技金融,正因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的最前沿和主戰場,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技術等,每一個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都迫切需要資金保障,需要科技金融發力。
過去5年,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率從14%提升至47%;超過1700家專精特新企業在A股上市……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已形成支持科技創新的共識。同時也要看到,仍有不少科創企業“喊渴”,一些金融機構“喊難”。究其原因,金融供給結構與科技創新融資需求適配度有待提升:我國融資結構以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為主,但由于科創企業具有迭代快、風險高、輕資產、增信手段有限等特點,難以滿足銀行傳統風控邏輯,導致商業銀行“不敢貸、不愿貸”;股權融資“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特征天然適應科技創新融資需求,但直接融資市場發展還不夠健全。
七部門精準把脈,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工作舉措——要求全面加強金融服務專業能力建設,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構建科技金融專屬組織架構和風控機制,完善績效考核、盡職免責等內部制度,有利于提升銀行服務科創企業的積極性。提出強化股票、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等服務科技創新功能,加強對科技型企業跨境融資的政策支持,以及將中小科技企業作為支持重點,完善適應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貸、保險產品,深入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豐富創業投資基金資金來源和退出渠道,則是在補短板、強弱項,能夠加快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強度和水平,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金融活水”澆灌“科技之花”,不能搞“大水漫灌”,須得是“精準澆灌”。毋庸諱言,科技創新本身就存在較大風險,還面臨科學技術的日益更迭,創新成果可能誕生即落后,加之當下懂科技也懂金融的人才缺乏,科創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容易引發制度套利。如專家所說,當大面積科技創新類企業成為金融行業的服務對象,科技創新固有的研發風險也會轉化為金融風險,在學科交叉跨界滲透發展態勢更加明顯的當下,分科而治的科研組織模式無法快速轉型,還會提高相關科技創新的落后風險。因而,促進科技金融發展的同時,務必要提高科技金融風險管理和監管水平,確保科技金融發展健康可持續。
總而言之,以“金融活水”精準澆灌“科技之花”,才能滋養出新質生產力。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