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日前表示,著力推動實現違法違規“高成本”,大幅強化行政、刑事、民事立體化追責,保持嚴監管強監管態勢,切實維護“三公”的市場秩序和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筆者認為,大幅強化“行民刑”立體化追責,是提高監管威懾力的重要舉措,維護資本市場運行秩序、推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提振投資者信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有力之舉。
事實上,對于一些資本市場的違法犯罪案件實行“行民刑”立體化追責,是監管部門常用的一種重要手段,并且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比如,在我國首單特別代表人訴訟案——康美藥業案中,相關各方堅決落實“零容忍”要求,構建了行政、刑事、民事立體化的責任追究體系,讓康美藥業案幕后實際操縱上市公司的為惡者付出了沉重代價,實現了“懲首惡”的目標。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證監系統對A股上市公司開出1682張罰單(包含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監管工作函、行政處罰決定書、立案調查書等),相比去年同期的1364張,增加了23%。
這是監管執法“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的重要體現,釋放的是“強監管”的信號,是對市場的警醒與震懾。未來,依法從嚴打擊的措施將更加有力——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和持續監管,不斷提升監管針對性和有效性,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懲治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為實現這一目標,從證券監管部門角度看,要繼續依法從嚴從快查處違法行為,全面提升“零容忍”執法效能;要加大對大案要案的查處力度,保持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高壓態勢。
從法院的角度看,要進一步加強與證券監管部門的配合,推動集體訴訟制度的常態化開展;要加強監管協同,強化“行民刑”的銜接配合。
從公安機關的角度看,要繼續加強線索發現、移送和偵辦,做到既“懲首惡”,也“追幫兇”;要針對犯罪出現的新特點,及時調整打擊策略和重點。
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重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侵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監管部門一再強調強化“行民刑”立體化追責,就是要讓違法違規者感受到“在資本市場撒謊的成本還是很高的”。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