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車卸完煤制油,未清洗儲存罐就直接裝上食用油繼續運輸?有罐車司機透露,食品類液體和化工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車運輸行業里公開的秘密。記者追蹤調查發現,國內許多普貨油罐車運輸的液體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漿、大豆油等可食用液體,也運送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不少罐車在換貨運輸過程中不清洗罐體,造成食用油被殘留的化工液體污染。(7月2日《新京報》)
罐車司機的爆料和媒體的追蹤調查令人觸目驚心。煤制油是一種由煤炭加工而來的化工液體,食用油是用來做什么的毋庸贅言。為避免“串味”,百姓在家炒菜,炒完一道后還會刷一下鍋再炒另一道,運輸食用油的罐車豈能如此“不講究”?這不僅暴露出行業監管的漏洞,更關乎食品安全的底線。
事實上,我國于2014年6月開始實施的《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范》(以下簡稱《運輸規范》)中明確提到,運輸散裝食用植物油應使用專用車輛,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車或容器運輸。該《運輸規范》中還提到,裝入油脂之前,應認真檢查運輸容器是否為專用容器以及容器是否清潔、干燥。
專家指出,盡管該《運輸規范》只是推薦性的國家標準,而非強制性的國家標準,但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企業標準可以比這個標準更嚴格,一般來說不能低于這個標準。換言之,推薦性的國家標準雖不具有法律強制力,卻是行業自律的底線,是企業應當遵循的基本規范。
但現實中,一些罐車不僅沒有做到專車專用,甚至連儲存罐都不清洗,而是直接“混運”,埋下諸多食品安全隱患。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混運”現象并非個例,而是運輸行業內的“潛規則”,散裝食用油在長距離運輸過程中幾乎處于無監管的狀態。
顯然,“混運”背后是“利”字作祟。若專車專用,到站卸貨后再返回裝貨,不可避免要跑一趟空車;若清洗儲存罐,每次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節省開支、降低成本,很多車隊老板選擇能省則省,既沒有專車專用,也不洗罐。這個過程中,一些散裝食用油生產廠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嚴格把關,不按規定去檢查罐內是否潔凈,而收貨方檢驗手段過于單一,也無法發現問題。
目前我國在食用油運輸方面尚無強制性國家標準,但這顯然不是監管缺位的借口。監管部門應當主動作為,填補制度漏洞,加大執法力度,對違規運輸行為零容忍,確保運輸過程的安全可控。
同時,壓實散裝食用油生產廠家和收貨方的責任,消除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別給某些運輸企業提供可乘之機。無論是賣油的廠家還是買油的公司,都應將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內部監管機制,加強對運輸環節的管控,共同維護食品安全的底線。
總之,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必須堅持全鏈條、全過程監管,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放過。罐車“混運”現象的曝光,再次敲響了食品流通領域的安全警鐘。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