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將至,不少大學生將迎來實習的高峰期。對他們來說,實習是積累社會經驗、增強職業技能,為未來求職增加競爭力的重要機會。另一邊,企業也需要一定數量的實習生,形成優質員工儲備和人才梯隊,本質上學生、企業存在雙贏。但一些不法中介渲染“實習焦慮”,搞起了“付費實習”“高價實習”,把實習崗位當成商品甚至詐騙牟利。這不僅加重了大學生的經濟負擔,更破壞了實習和就業環境。
作為學生進入社會前的過渡與體驗階段,在一些高校,完成實習不僅可以獲得學分,更重要的是收獲社會實踐經驗,確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后續的職業規劃增加穩定性。目前,我國高校總數量超過3000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4600多萬人,每年的實習需求十分旺盛。相較而言,雖然市場中也存在大量的實習崗位,但大學生心目中能提高就業競爭力的“優質崗位”相對較少,這客觀上為“付費實習”的出現提供了土壤。
與此同時,一些不法中介嗅到了“商機”。他們利用一些求職渠道較少、經驗不足的大學生的焦慮情緒,以虛假承諾或欺詐騙取學生的錢財。此類中介往往是“付費實習”鏈條上的中樞,一面通過地推、彈窗廣告等途徑大量獲取應屆生的個人信息;另一面則與用人單位員工勾結,以遠程實習、偽造實習證明等方式應付大學生的實習訴求。這不僅給大學生造成經濟上的損失,還耽誤了他們寶貴的實習窗口期,浪費培養自身工作能力的機會,加劇“花錢買崗位”“付錢上班”等亂象,對實習、就業市場是一種異化和毒害。
對于付費實習,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2019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和規范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中第七條和第十條分別規定了“嚴禁委托中介機構或者個人代為組織和管理學生實習工作”“不得違規向學生收取費用”。盡管如此,在利益驅動下,“付費實習”仍屢禁不止,并隨求職季呈周期性變動。
實習工作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用人單位,要消除“付費實習”亂象,防止大學生掉入陷阱,需要監管、高校、企業共同發力多管齊下,努力營造更加透明、公平、有保障的實習環境。首先,教育和勞動保障機構可以順應“付費實習”的周期性特點,強化對中介及實習單位的監督機制,定期開展專項行動打擊亂象。除重罰外,還可建立“黑名單”,對打著介紹實習旗號亂收費、高收費的中介或用人單位予以公示,提高高校、學生和用人單位警惕性。
其次,高校應繼續加強大學生實習就業指導工作,積極對接企業,完善“學校+用人單位合作機制”。高校要主動承擔大學生實習“第一責任人”的角色,在做好登記管理、加強實習指導的同時,不斷創新實習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對口關系,既可減少實習的中間環節,也能讓學生的實習保質保量、多方共贏。
再次,中介機構應承擔起社會責任。雖然招聘平臺數量不少,但僅有少數專門開設了實習板塊,且大多缺少用人單位往年招聘情況、實習生評價等關鍵信息。作為就業咨詢機構,中介平臺不應成為“甩手掌柜”,而應將相關數據作為大學生選擇的參考,避免信息僅對用人單位單向透明,造成選擇權的不對等、不公平。
最后,作為成年人,大學生自身也要努力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搜尋實習信息時學會明辨真偽。此外,大學生要有意培養收集用人單位信息、主動溝通的能力,積累社會經驗,這對后續求職和工作也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