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A股市場上,六大國有銀行股價紛紛創下年內新高,成為市場關注焦點。事實上,今年以來,銀行板塊走出估值修復行情,持續領漲市場。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年內42只銀行股平均漲幅逾16%,其中7只漲幅超30%,最高達44%。
不難看出,今年的權益投資市場中,銀行股成為最大贏家之一。這也使更多人重新審視銀行股的投資價值,探究銀行股估值修復的原因。那么,銀行股“大象起舞”背后邏輯到底是什么?
首先,當前形勢下,高股息率、低估值的銀行股更易吸引資金配置,這也是業內的主流觀點。
股息率方面,近年來,作為A股市場的“分紅大戶”,上市銀行分紅總額屢創新高,股息率也保持在較高水平。以7月8日收盤價計算,銀行股的平均股息率接近5%,最高者超7%。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資金避險情緒不減,尤其在市場利率下行的形勢下,銀行存款、國債、銀行理財等傳統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滑,相比而言,收益確定性強、股息率高的銀行股顯然更具吸引力,更加適配險資等大資金的投資需求。
估值方面,盡管今年以來銀行股整體漲幅明顯,但估值水平仍處于低位。目前,銀行股全部“破凈”(市凈率低于1倍),平均市盈率也遠低于A股市場平均水平,估值下行空間有限,為投資者提供了較好的入場機會。
另外,從時間上來看,6月底至7月初,恰逢上市銀行分紅高峰期,接連落地的大手筆分紅提振了市場情緒,吸引資金入場。
其次,從更深層次來談,銀行股迎來估值修復行情,離不開穩健基本面的支撐。近年來,在多重因素的制約下,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今年一季度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同比小幅下滑,但總資產穩定增長,不良貸款率下降,撥備覆蓋率上升,資產質量有所改善,整體經營業績彰顯韌性。尤其是在一攬子房地產政策發力下,房企融資回暖,購房需求釋放,有望提高銀行的按揭貸款規模和資產質量,對銀行基本面形成有力支撐。一方面,購房需求轉暖,將推動新增住房按揭貸款規模增長,進而推動銀行盈利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住房銷售回暖,將緩解房企現金流壓力、降低違約風險,間接減少銀行潛在不良貸款,改善其資產質量。
最后,從根本上講,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是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氣。今年以來,我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穩增長、穩就業、擴內需的政策持續發力,金融資源進一步配置到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增強了銀行信貸結構與實體經濟的適配性,也為銀行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提高了銀行股的投資價值。
更為重要的是,銀行業資產規模大、資金實力強,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核心支柱,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中流砥柱。銀行業基本面穩健,估值持續提升,不僅折射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還彰顯出市場對于經濟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
誠然,銀行股“大象起舞”并不意味著每一只銀行股都適合所有人投資,也不意味著其他板塊的股票就不具有投資價值,投資者要秉承理性投資、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做出明智的選擇。
銀行股估值修復行情持續多久仍有待市場檢驗。但對于上市銀行自身而言,要想穩定和提高估值,要妥善處理好三方面關系。既要服務好實體經濟、發揮“壓艙石”作用,平衡好讓利與盈利的關系,也要增強金融安全意識、加強風險防控,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還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工具,加大現金分紅力度與頻次,進一步給投資者實惠,維護好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關系。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