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全國多地連發高溫預警提示,各類“降溫神器”的銷量也連創新高。其中,就包括號稱可以“快速制冷”“一噴降溫”的降溫噴霧,一些網紅降溫噴霧的銷量甚至達到10萬+。
降溫噴霧產品的降溫原理,是通過氣體揮發吸收熱量使溫度降低,同時添加薄荷腦等成分,為使用者帶來清爽體驗。
降溫噴霧以其方便攜帶和快速降溫的特點受到歡迎,在炎炎夏日為消費者帶來清涼,成為解暑降溫的熱銷網紅產品。有關企業調研市場需求、創新產品、開拓市場,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使防暑降溫更加便捷有效,彌補了戶外防暑降溫產品可選擇性不足的問題,值得肯定。
然而,一些消費者反映,部分降溫噴霧產品的成分存在安全隱患。盡管大多數產品都標注了“成分安全”“零危害”,但有媒體調查發現,不少降溫噴霧產品含有乙醇、丁烷、丙烷等易燃易爆成分,一旦保存和使用不當,可能引發燃爆安全事故。
有消防專家就此指出,此類噴霧產品的降溫原理在于氣體氣化吸收熱量。若長時間置于陽光下,或噴灑在高溫的易燃易爆物品上,可能引發燃燒和爆炸。在炎熱的夏天被長時間置于車內,更是一項安全隱患,應引起足夠重視。
一些噴霧產品使用不當,也容易給消費者帶來傷害。這些產品雖然能迅速降溫,但長時間、大劑量直接噴灑可能會導致凍傷問題。市場上不同噴霧的降溫效果差距較大,有些噴霧噴出后溫度甚至可以下降40℃。這類制冷效果強勁的噴霧,不宜近距離對著皮膚噴灑。有媒體報道稱,一女性消費者對臉部噴灑了3圈,隨后感到一陣灼痛,出現大量紅斑,最終被醫生診斷為凍傷。還有人在高溫的車內噴霧幾分鐘后,用打火機點煙,引發了火災,導致自己被燒傷。
此外,不少降溫噴霧為增加清涼感,還添加了薄荷腦成分,長期大量使用也可能會造成皮膚過敏。在車內長時間使用,容易導致頭暈、不適,影響駕駛安全。
不僅僅是降溫噴霧,還有暑天熱銷的制冷杯、掛脖風扇以及冷感濕巾、降溫冰貼等產品,或多或少都在使用、保存等方面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比如,部分掛脖風扇的網狀扇罩的間隙較大,存在卷入頭發的風險,如果使用不當可能導致消費者受到傷害;一些人對冷感濕巾中的某些化學物質會產生過敏反應,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損傷;降溫冰貼若使用不當,將其貼在不適宜的位置,如頸部大椎穴、頸動脈、股動脈等,可能會影響正常血液循環,進而引發健康問題……
對此,有專家分析指出,降溫噴霧等熱銷產品的商家不應沉迷于賺“快錢”,而應為消費者著想,努力消除健康安全隱患。一要顯著標示產品成分,讓消費者真正了解其原理,提醒可能出現的健康安全風險,特別是對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做出提醒;二要提供詳細的使用說明書,包括使用方法、使用范圍、使用時長以及保存方法等,避免使用不當造成傷害;三要盡可能提供一些處理簡易傷害的方法,比如對輕微凍傷及時涂上凍傷膏、做好保暖包扎等,讓消費者第一時間減少痛苦;四要暢通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渠道,做好咨詢、售后以及投訴處理等服務。只有這樣,才能使防暑降溫產品能夠長期、大范圍地暢銷下去。
(來源:工人日報)